作者:张土锤
2018-05-15·阅读时长13分钟
"一辈子受苦了,书写完了,咋就走了,咋脑子里没啥想算的了,咋走了,走了就是没了奥,没了,娃是好的嘛。"年迈的母亲对着记者说到。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
——贾平凹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学习创作。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一:不堪回首之求学[1955-1968]
用路遥四弟王天乐的话说,大哥在七周岁时,家里实在没办法养活,就过继给我延川的大伯了。
当时是1956年间,在去延川的路上,还是父亲和路遥一路乞讨才勉强到了地方。当时路遥知道父亲是想把他掷在延川大伯家,他心里知道只是口上不言语而已。
那天父亲告诉路遥,明天清早我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此时此刻路遥已经知道他这是要悄悄溜走。路遥就一早起来趁家人不知道,他躲在了村里一棵老树后眼看着父亲踏着蒙蒙的晨雾夹着包袱像个小偷似地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七岁的路遥已然想到,七岁了,是时候上学了,对的,到了大伯家就能上学了,就能上学了。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背影离开了。
这种苦难,乃至于心灵上的创伤,刺激了路遥的整个后半生。那时候的路遥每天面临的是,活下来和活不下来的问题。然而路遥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他独立的做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养父大伯算的是经济账,以打粮为主,盘算着,路遥也长大了,可以当一个劳力了,就不想供他上学,可是路遥的养母李桂英非叫供他上学,为此,两口子还闹了些日子。在养母的支持下,他终于在一九五八年春,开始在郭家沟村马家店小学读书[延川县],读书之前路遥没有个正式的名字,老师给了他一个名字,王卫国,含保家卫国之意。
求学之时的路遥,和年少的少平一样,经常犯愁的不是学习上的困惑而是如何才能填饱肚子,出色的组织能力,倔强的性格,优秀的语文成绩。强烈的自尊心不得不让他在他的那个环境下出头!
一天,他对五弟笑天说到,劳动,固然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但是我们家祖祖辈辈要靠劳动要改变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读书,就是读了书,哪怕继续当个农民,都应该是庆幸的。说完后,他特别伤心,他知道养父不再准备供他继续读中学了,于是,他给养父提出了能不能让他试着去考一考的要求,就是考上了我也不上,还是回来劳动,养父同意了。
哪怕不让他读书,他也要证明他能考上!
可是,正是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路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延川中学。
当养父听说路遥要去城里上学时,尽管全村人都饿得浮肿了,但仍然把自己那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来,几个老爷爷竟然把儿孙们孝敬给他们的几个玉米面馍馍也颤颤巍巍地塞进了路遥的衣袋里。终于,路遥忍不住在乡亲们面前放声大哭了。路遥猛然明白可能就是这种伟大的有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绵到了现在。
我常常看到路遥的养母站在外边,来给他送干粮的这个情景。那干粮是什么干粮呢?就是糠窝窝,玉米饼饼,而这些东西都是路遥的养母要饭而讨来的,一次在张家河那里要饭,有两只狗把路遥养母咬得整整伤了一个月,受伤期间,她还出去要饭,不要饭路遥还吃不上嘛。路遥的初中语文老师和同学受采访时说到。
初中期间,路遥的文学天赋就凸显了出来,《水浒传》,《红楼梦》,《红与黑》,《悲惨世界》,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欧阳山的《三家巷》,《红岩》等等。后来读的就更多了,多是前苏联文学和欧美的文学。
在一次给班里诗歌朗诵写串词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他说他要天天高兴,因为家里比较困难,说完以后他就仰天大笑,说他就叫王天笑!不过过了几个月,没一段时间,他就不叫天笑了,他重新取了一个笔名,叫路遥。
在一九六六年八九月间,毛主席在天安门接待了来自各地的红卫兵和学生,路遥信心满满也参加了革命。在文化大革命大联合过程中,路遥成为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用路遥的话说,那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那时候,路遥18岁。这一年,路遥和北京的一位知青,恋爱了。借诗人曹谷溪的话说,就是路遥的初恋是美好的,炽烈的。
招工指标来了以后,路遥一下子就到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军工厂。由农民变成工人了,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是求之不得的,但是,路遥把这个指标让给了他的恋人。
可惜的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就清理三种人,路遥的革委会副主任给免掉了。就是因为路遥在政治上的问题,那个北京的知青当时把路遥给甩掉了。
自此,路遥就真的来了。
二:一炮打响之人生[1968-1982]
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马云
"1968年初中毕业后,我和路遥就一块返乡,返乡之后就是挖土,推土,打峨,我是那拉峨的,路遥是上山挖土的,他每天站在那个半崖上拿个老镢,不停地挖。陕北到冬天地冻得像铁板一样,挖土是最苦最累的活。每当我看到电影《人生》中高加林在山上挖地时的情景,就会想起路遥和我一起返乡的岁月"路遥的初中同学受采访说道。
1969年初,路遥在干爹刘俊宽的帮助下,在马家店小学开始任民办教师,这时候,路遥就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诗歌创作。
其中一首名为《车过南京桥》,这首署名"路遥"的诗歌被发表在了延川县文化馆编辑的油印小报《革命文化》上。从此,路遥这个笔名就开始正式使用开来了。
在这个时候,路遥的前女友林琼的一个朋友,叫做林达,是县革委会通讯组的干事,已经在她心里深深地爱上了他。
路遥和林达的爱情在那个时候很热烈,基本每天都会通信,信基本上都是以诗为内容。
就在这个时候,他和当时著名诗人曹谷溪一块搞诗歌创作,不断地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优胜红旗》也是当时创作的。
《山花》在百花凋零的早春寒月悄悄地在黄河畔开放了。是由路遥和曹谷溪几个诗人一块办起的。197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诗歌集。国内外发行28万8千册。
"尽管我那个时候的作品甚至一篇也不能编入现在的文集里,但他在人生的篇章中,永远占有不可磨灭的一页。那是在干涸的精神土地上长处的几颗稀有的绿草,至今仍然在我的记忆中保持着鲜活"路遥说道。
当时路遥最崇拜的作家就是陕北的柳青,其代表作品就是《创业史》。路遥把柳青当作是自己的导师,楷模。
他向柳青学到的不单单是创作的技巧,更多的是像柳青一样和普通人打成一片的情感。
1973年,大学复课了,招生了,路遥想考大学了。延川县将路遥作为推荐对象给了陕西师范大学,不料,师大说路遥的政治条件不合格。就在这时,延川县领导被路遥的才气所感动,原延川县县委书记三跑延大,最后,路遥才得以继续求学创作。
非文学之路不走!这是他上大学一直的坚持。大学期间,路遥的很多早晨其实是从中午开始的,经常晚上一看书,就是第二天凌晨。
路遥的整个大学是林达一个人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儿工资供出来的。初中毕业的林达在知青的队伍里算是拿了很高的工资,一个月是38块5毛钱。为了浪漫的爱情,这点付出还是值得的。
路遥在大学时期创作了50多篇文学作品,主要有《父子俩》《银花灿灿》《灯光闪闪》《不冻结的土地》等等。
这时候,路遥已经有了亲身接触柳青,杜鹏程等作家的机会,更加使他的文学创作走向了成熟。
1976年8月,也就是毕业那年,《陕西文艺》主编亲自去了延大,将路遥给争了过来,在《延河》编辑部工作。这使路遥得到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成功需要机遇,而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路遥正是那个有准备的人。这使他径直地走向了期待已久的文学殿堂。
与此同时,路遥还收获着爱情的喜悦。经过八年的恋情,路遥和林达于1978年1月在家乡延川县结婚。
过了几年,林远出生了。林远取名取了路遥的路字,取了林达(程远)的远。
1979年路遥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文学远征,作协的几个作家互相激励着,那时候的路遥,可以说是一心要突围,想要拿出好作品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路遥的烟瘾上来了。
渐渐的,作协的好多作家没见路遥的人影了,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路遥在用突围的心情写出了他的第一个6万字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路遥刚开始四处投稿,没有一家报刊杂志敢发表,最后一次,路遥说道,如果这次寄出去还是那样,那我就把它撕了,过了几天后,《当代》主编秦兆阳打了电话给路遥,让其来北京改稿子,这时,可把路遥乐坏了,后来《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中国中篇小说奖的第一次评奖。
这次的成功,使得路遥更加得自信了。此刻,路遥正在为自己的大事悄悄地做准备,单单准备,就准备了整整三年。
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出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学征战。
"十几天没见,路遥已经不成人样了,桌子上稿纸整整齐齐,但是地面上不能看,首先门背后能撮两簸箕的烟头,然后,就是忘了喝水,或者紧张啊,熬夜啊,满嘴燎泡,那嘴烂的,眼睛红红的,他不让服务员进去给他打扫,他不希望别人来干扰他,对自己最大的奢侈品是拉开抽屉里的一包桃酥。拼着命,13万字21天,把这个东西写完,那的确是很厉害了,人家写完以后基本就没怎么改动。"作家白描说道。
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
——路遥
1982年《人生》发表于大型文学刊物《收获》上,随着小说改编为电影后,轰动全国,路遥一夜成名
三:夸父逐日之史诗[1982-1992]
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想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路遥
1982年间,路遥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中篇《人生》。随着小说改编为电影后,轰动全国,路遥一夜成名。然而,随之而来的不单单是鲜花和红地毯,还有无休止的困扰。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当一个人在一个圈子里有了一点名气以后,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不知不觉地就找上门来。
当时的路遥,急需一种安静的环境来继续搞创作,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完成长篇的念头,这念头,不休不止,可是,现实的生活,却是实在让他难为。
就在路遥犹豫未定的时候,路遥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毛乌素大沙漠,他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者说特殊的缘分。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路遥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大沙漠。在那个寂静无声的世界里,路遥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更加的开阔,体会到的生命就会更有意义。
路遥赤脚行走在空寂的沙漠中,或是四肢大展仰卧于沙漠之上眼望高深莫测的天穹,对这神圣的大自然充满虔诚的感恩之情。
那个时候,路遥清楚地认识到了了自己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场命运的赌博,而赌注也是自己的青春亦或是生命。
无疑,这部作品将会耗时多年。
就这样,《平凡的世界》要来了。
准备工作平静而紧张地展开。狂热的工作和纷繁的思考立刻变为日常生活。
作品的框架已经确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关系可能要近百人左右。
首先要做的是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初步设计,这部书的内容将涉及1975年到1985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是细读,有的是粗读。大部分都是长篇小说,尤其是尽量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
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了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的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等等。那时候,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子,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
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路遥说道。
于是,路遥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山"。
"工作量太巨大,机械的劳动以至于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的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于手的后掌继续翻阅。"路遥说道。
研究阅读了许多长篇小说,基本搞清了作品所涉及的十年的背景材料,汇集和补充了各个方面的生活素材,自然就完全陷入了构思的泥谭之中。
不知不觉已经快三年了。真正的小说还没一个字,已经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想想即将要开始的正式写作,叫人不寒而栗。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四弟王天乐,路遥就很难顺利完成《平凡的世界》。他像卫士一样为路遥挡开了许多可怕的扰乱。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四弟王天乐帮路遥找到了一个偏僻的煤矿,路遥为了方便工作,在铜川矿务局兼了个宣传部的副部长。他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带着最重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咖啡,告别了西安,来到了他的工作地——陈家山煤矿。
开头,这次才是真正的开头,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个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抉择,令人战战兢兢。
三天后,平静地坐下来,于是,顺利地开始了。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
工作的列车终于启动,并且开始缓慢而有节奏地向前运行。
写作是艰苦的。与之相伴的是生活的艰苦。路遥说道。
早晨不吃饭,中午只有馒头和米汤咸菜。晚上偶尔吃点面条,很多情况下和中午一模一样。路遥说道。
有趣的一件事是写作的时候有一只老鼠为伴。每天晚上回工作室时,路遥都会多带一个馒头放在门后供老鼠享用,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赢得那整个夜晚的安静。
没有烟,我会"一事无成"。
我喜欢孤独。
但我也惧怕孤独。路遥说道。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二十多万字的第一部初稿终于完成了。第一部很顺利地发表和出版了,当然,从总的方面来说,这部书仍然是被冷落的。
写第二部时,路遥换了地方,到了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
体力在迅速下降,有时候累得连头也抬不起来。抽烟太多,胸脯隐隐作痛。眼睛发炎一直未好,痛苦不堪。路遥回忆说到。
第二部完全结束,路遥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幸运的是,在陕北榆林市张鹏举先生的帮助下,身体才得以恢复。
第三部是在榆林宾馆写成的。还是按照以前的计划,在春节前要完成第三部的初稿。因为整个工作不能有任何中断,必须完成每天确定的工作量。春节前的这星期,身体几乎在虚脱的状况下,终于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
路遥心中的春天也将来临,在接近六年的时光里,路遥一直处在漫长而无期的苦役中。就像一个判了徒刑的囚犯,激动地走向刑满释放的那一天。
在此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开始连播《平凡的世界》。
1988年5月25日,正是这一天,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到了快要结束时,路遥焦急万分,满头大汗,浑身大汗,过分的激动终于使写字的右手痉挛了,五个手指头像鸡爪子一样张开而握不拢,立刻,他用毛巾裹着手在烫水里整整泡了一刻钟,手才得以恢复。从桌子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
终于,完成了,他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他也就是好的。路遥说道。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四弟王天乐给身在西安火车站准备去北京领奖的路遥送了5000块钱,路遥接过了钱,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就转身而去。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发表文章42篇 获得64个推荐 粉丝57人
浮云蔽日,不见长安。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