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植物遇见古典文学

作者:傅婷婷

2017-08-04·阅读时长4分钟

13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7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305首诗,有135首写到了植物,多用来赋、比、兴。草木虫鱼的名字也俯拾皆是:荇菜、蒹葭、蟋蟀、黄鸟……用写实的手法,写它的体态美,而说人间事便写它的意态美,无论是“君主”“之子”,还是“静女”“淑女”。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多以中国北方的植物区系为主,诗多描述人们采集野生植物的场景,也有对植物生长环境和生活用途的记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一段广为传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很多人未必知道,标题里面的“薇”是一种野豌豆,在古代是著名的野菜,包含产自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许多种类。“薇”的茎叶味道与我们常吃的豌豆苗类似,嫩叶可以制羹,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元修菜”。《史记·伯夷传》也有记载,说伯夷“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人用“采薇”作避世隐居的意思。因此,凡诗文中有隐居意涵的“薇”,都指野豌豆。

这些都是《草木缘情》中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作者潘富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现为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他致力于田野工作,观察植物,同时又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这两者之间的关联,让整本书都在试图融合古典文学的诗意与科学的考证。


《草木缘情》

副标题: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作者:潘富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5年3月



书中说,现在我们所食的风靡水果店的新西兰奇异果(即猕猴桃),其实是1906年从中国引进的。猕猴桃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在《诗经·桧风》中名为“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隰有苌楚,猗傩其华”“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唐代的岑参也有诗:“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

《诗经》中还有关于植物的情感典故,如《诗经·召南》中有典故“摽有梅,其实七兮”,写少女看到日益成熟稀少的梅子而恨嫁的心情。《儒林外史》中也有“摽梅之候”一说,意为老大不小应该早点结婚。

文章作者

傅婷婷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9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夏日阅读:在自然中

文学、哲思、博物和行旅

528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