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维樱
2018-05-08·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95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都江堰城市是一个自然山水格局。从玉垒山脚下,顺都江堰鱼嘴分出的七条河道,带状延伸。同济大学城市规划院副院长周俭回忆,援建时觉得初到都江堰的人,往往第一感受是“呼吸”。“与城市共生存、共呼吸的水。”都江堰的水流,裹着雪山的气息,冰冷地冲击着初夏的阳光。那水流汩汩迭迭精神焕发,强悍却规整。地震前,都江堰一直是成都周边以旅游和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小城市。重建不等于回归到地震前的样子,地震之后,人们要求不再是尊重一个历史建筑,而是对城市历史和生活空间的尊重。这其中包括都江堰千年来,对自然的演变、发展和灾害规律的理解与认同。
我与画家张建国在河边喝茶,细细浸润、节节延伸的岷江在都江堰市内形成了四条内江。2000多年来,以外江和山界为范围,四条内江各自发展四个区域。“自古以来这里是进藏的路线,人少。”今天从离堆公园城铁站出来,看到的是旧有城门的遗址上修起的宣化门。“5·12”地震毁坏了最重要的都江堰城市里的杨柳河和幸福路交叉口两栋高层建筑,留下了一个缺口。灌县1949年前形成的历史城区,90%的建筑倒塌和严重毁坏。都江堰是“5·12”地震中少有的城市重灾区。据日本阪神大地震做出的研究,城市化并不能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阪神地震在全面重建、援助时期的两年过后,是两年的自立支援和五年的全面复兴期。神户时间跨度为10年的“不死鸟”计划着眼在未来,对于当地人自己双手建设家园的志气,不牺牲不破坏。因为城市需要树立更高的标准。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102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