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8-04-13·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18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此公第一小行书”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跟我说起,1965年他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毕业,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业务部工作。当时故宫的陈列部和保管部还合在一起,统称业务部。他分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书法库房,在半年多时间里,他和同事将故宫所藏的历代法帖依次分类编目。由于负责抄写目录,原本研究美术史的单国强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最吸引他的还是那些几乎未被动过的信札,其中就有多幅蔡襄的手迹。
库房里还有那件眼下正在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展出的《蔡襄自书诗卷》。在宋四家中,由于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历来研究较多,蔡襄的研究较少,为此,单国强便以蔡襄为题目,写了自己的首篇书法研究文章《蔡襄的几件墨宝》,重点谈论的正是这件自书诗卷,还有在故宫书法库房中发现的几件信帖。
蔡襄是北宋初年的名臣,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18岁时便高中进士,从最初的馆阁校勘做起,一路历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知泉州、福州,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政声卓著。这卷自书诗帖中的11首诗,均写于皇祐二年(1050)。当时,蔡襄从福建转运使的位置上,被仁宗皇帝召回汴京修起居注,福州北行途中的见闻感怀便成为这卷诗稿的来源。诗帖抄录的时间稍晚,大概在一年之后,那时的蔡襄将近40岁,正处中年书风已然成熟之时。
“蔡襄的书风比较传统,他上追晋代钟繇、二王,还有唐代的颜真卿、褚遂良、虞世南,当然还有草书的智勇和尚,下启宋代尚意的书风。实际上他把尚韵、尚法、尚意融合在一起,承上启下,当然主要还是韵跟法的融合。”单国强说。
由于兼习各家,蔡襄擅长真行草隶各体,尤以行、楷著称,苏轼便曾评价他的书法:“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
写于中年的行书《自书诗卷》,纵28.2厘米,横221.2厘米,全卷共计840字,被明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一书中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全卷运笔沉稳,结体端丽,完全是蔡襄中年的成熟书风。在单国强看来,这幅作品更是蔡襄书风融变的集中体现:“越写越流畅,越写越顺。他把他学过的东西逐渐加进去了,是慢慢融进去的。开始是楷书,写着写着变成行书,越来越草以后变成行草,后来干脆变成小草。我自己也写点字,开始一定是楷书,写着写着我就开始写行书了,最后几幅一定是草书,甩开了。融合的追求在这幅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了,这幅作品为什么好,就好在这里。”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