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留于长春《百花图》

作者:张星云

2018-04-12·阅读时长10分钟

388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09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南宋 杨婕妤《百花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院)


馆藏基石

“正是张伯驹的那些藏品,奠定了如今吉林省博物院以书画收藏为主的基础。”吉林省博物院研究馆员张磊告诉本刊。

上世纪60年代,张伯驹在吉林省博物馆(后改名为吉林省博物院)工作,正是在那一时期,他将杨婕妤《百花图》卷、赵伯骕《白云仙峤图》卷、仇远《自书诗》卷、薛素素《墨兰图》轴、陈元素《兰蕙图》卷、曾鲸《侯朝宗像》轴等30余件书画,以及诸多印章、毛笔、珂罗版字帖、拓本等总共60多件藏品让与吉林省博物馆。

后来受“文革”影响,吉林省博物馆所藏很多历史资料文献丢失,那一时期张伯驹的工作日记、签署的各类博物馆行政单据都被清理掉了,因此很多张伯驹在吉林经历的事情,已无从查证,只能靠博物馆内部的工作人员口口相传。

张磊记得,三年前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博物院在清理文物时,曾偶然间在一套张伯驹手抄书画目录中发现了一片他题过字的牡丹花瓣。花瓣上写着:“戊戌三月十九日拾牡丹花片,花名藕荷裳,各种也,丛碧记。”如今这片牡丹花瓣也被装入展台列于吉林省博物院展厅中。


吉林省博物院研究馆员张磊


为了这次故宫所办“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吉林省博物院带来了16件真迹,皆为张伯驹当年出让给博物院的字画,涵盖宋、元、明、清时期。展览被分为故宫、吉林省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三个板块,吉林省博物院板块中,展台上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真迹。

这是一卷横长3米多的绢本绘画,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存世最早的女画家作品。画共分17段,分别作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蕙兰、蜀葵等不同花卉,因此得名《百花图》。绘花的画笔纤细精致,画法极像南宋画家马麟,而花卉之间偶尔出现的山水、海水和天空图景,画法则像马麟的父亲马远。每段花卉旁还配有娟秀工整的书法,仿宋高宗书法,也极纤细。

张磊介绍说,画面采用双钩填色,花头背面染以白色衬托,显得厚重突出,正面叶用植物色,因植物色年久易变浅,尤其藤黄褪色最早,故而色显得偏蓝,整体植物色变浅,导致轮廓墨线比较明显,但叶的反面多用三绿,整体以矿物色为基调,因此此画历近千年而色如新。

对张伯驹个人而言,《百花图》的意义也不同于其他作品。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张伯驹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108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