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作者:艾江涛

2018-04-12·阅读时长10分钟

988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20个字,产生3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唐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远想慨然”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在故宫武英殿的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唐代大诗人李白这件只有短短25字的《上阳台帖》,吸引了众多的关注。

经过历代接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幅作品,已变成一幅长卷。卷首乾隆书四个大字“青莲翰墨”,前隔水上有宋徽宗瘦金书题“唐李太白上阳台”,帖后纸拖尾还有一段瘦金书跋。从南宋藏家赵孟坚、贾似道的收藏印章,到元人张晏、杜本、欧阳轩的题跋,及后王余庆、危素、驺鲁的题跋,依次记录着其流传经过。

睹卷思人,很难不让人从卷中的笔意纵横,联想到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情与诗风。那种向往之情,早在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那里便表露无遗。一次,黄庭坚在朋友家看到李白所写的一卷诗稿,忍不住写下题跋:“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能以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


张伯驹在吉林博物馆工作期间的购画底票


李白以诗人名世,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极少。宋徽宗的跋中写道:“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这里提到的《乘兴帖》,还有这段话,都被记录在《宣和书谱》中。此外,《宣和书谱》记录,徽宗时代可以看到的李白书法作品还有行书《太华峰》,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只是几经离乱,这些作品早已不见传世。

启功考证李白书法存迹,从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中记录的《天门山铭》《象耳山留题》,到明人陈鉴的《碑薮》中记录的《游泰山六诗》,再到清人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三记录的《题安期生诗》和《隐静寺诗》,发现无论石刻还是拓本,俱已不存。而在后人临摹的法帖中归纳出的六段,只有“天若不爱酒”诗、“处世若大梦”诗、“镜湖流水春始波”诗三段可能出自李白手迹的法帖,可供后人从书法想象诗人的风采。

上世纪80年代,文博大家史树青考证河北蓟县独乐寺阁楼上“观音之阁”四字题额为李白所写,并认为其书体凝重大方,可与《上阳台帖》墨迹互参。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张伯驹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108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