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8-04-10·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41个字,产生5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8年是收藏大家张伯驹诞辰120年。4月3日,他生前捐让给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院的部分珍贵书画重新汇聚在故宫武英殿,向公众开放。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其中,“墨皇”《平复帖》距今已1700多年,是传世最早的名家法帖,见证了汉字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隋《游春图》开创了金碧山水的画科。这些没法用金钱衡量其价值的作品都是张伯驹收藏于国家动荡的危机时刻,1949年之后又化私为公,捐献给国家,永存吾土。
要理解张伯驹,先得把他放在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之间紧张与平衡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高古的书画精品都深藏内府,民间收藏和临摹只能转向“四王吴恽”,直到清末的两次外敌入侵和清朝灭亡皇室没落,中国文化中的顶级书画才陆续出现在市场上。张伯驹是豪门贵公子,又雅好琴棋书画,有“掐尖儿”的眼光和实力,他的藏品不算多,但购藏了最早的名家法帖陆机《平复帖》、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等“巨迹”。这些藏品可以跟中外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收藏家一比高下。
但张伯驹这一代收藏家又跟前人不太一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改朝换代的乱世当中,中国珍贵文物不断从故宫流出,又经中外古董商人之手散落海外。张伯驹的态度是“楚弓楚得”。他曾经写道:“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他的收藏态度。世人皆知他出身贵胄,可随着历史档案的披露,其实从父亲张镇芳去世后,张伯驹的家业逐渐就走向衰落了。但即便是这样的状况,一旦珍品字画有流失海外的危机,他还是会倾囊购藏,将国宝留存。买《平复帖》的前因是因为溥心畲把唐朝韩幹的《照夜白图》出售之后辗转流向海外,他担心《平复帖》也会有同样遭遇,积极购藏。溥仪流失在东北的书画精品范仲淹的《道服赞》、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卷都是他建议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回购,因为经费匮乏没有达成交易之后,他自己买下的。展子虔的《游春图》因为独一无二而价格昂贵,他还卖了自己在弓弦胡同的李莲英旧宅。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119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