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安托万·布德尔:罗丹之后,贾科梅蒂之前

作者:张星云

2018-04-09·阅读时长10分钟

34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9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展览中的《垂死的人马》(无胡须版本)


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将持续到4月30日,这是20世纪初法国雕塑家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展品包括38件原尺寸青铜雕塑,以及油画、水彩、素描和诸多历史照片。观众们可以最近距离地感受那些比人还高的经典作品——《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珀涅罗珀》《垂死的人马,无胡须版本》——带来的雄伟感,也可以借助射灯移动视角,仔细观察《帕拉斯的躯干》和《果实》等其他青铜雕塑,发现隐藏的细节。

本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江东说,展览自去年底开幕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和雕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组织过几次雕塑公开课,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会来临摹展品,有中央美院、天津美院,也有四川美院的。基本国内艺术院校的老师们都来看了展览,因为雕塑一定要近距离现场看,与看画册完全是两码事。”

活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布德尔,作为罗丹的学徒和助手曾在其工作室工作了15年,后来自立门户,培养出了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和热尔梅娜·里希埃(Germaine Richier)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罗丹在艺术史上地位极高,是公认最杰出的雕塑家之一、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承启者。贾科梅蒂则被视为彻底跨入现代主义的雕塑家,在艺术市场也颇受认可,已然成为作品拍卖价格最贵的雕塑家。而夹在两人中间的过渡人物布德尔,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卖点,都正好落入了被公众忽略的地带,未能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布德尔1911年为香榭丽舍剧院外立面设计的浅浮雕《建筑与雕塑》


罗丹的助手

可以说,布德尔能够走上雕塑家这条职业道路,仰仗于罗丹。

出生于南法的布德尔15岁便获得奖学金进入图卢兹美术学校,八年后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然而,布德尔因受不了墨守成规的学院教学而退学。潦倒的他1893年经雕塑家达鲁介绍认识了罗丹,那年他已经32岁。

此后15年间,他是罗丹的雕塑工人,罗丹的石膏作品会送到布德尔的工作室用大理石翻制。两人来往密切,布德尔为自己的导师制作绘画和雕塑肖像,罗丹也不遗余力地支持这个年轻人的事业。1895年,布德尔获得了创作他雕塑生涯第一座大型公共纪念碑的机会:《1870年蒙托邦战争纪念碑》,罗丹在背后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比我好?

朋友圈焦虑与局外人困境

1466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