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贾平凹:我在看这里的人间(2)

作者:朱伟

2018-04-06·阅读时长5分钟

21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21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作家贾平凹,1991年于西安

1983年,贾平凹在《钟山》杂志上发表了《商州初录》,挑起了80年代文学中的“寻根热”。在我记忆中,“寻根”,似乎就是从贾平凹的“商州”引发的。我还记得李陀当年激动地逢人便说“商州”的模样。《商州初录》在1983年的文坛引发的震荡效应,使郑万隆回了他东北老家,回来后发表了“异乡异闻”系列。韩少功因此而看到了汨罗江,李杭育看到了葛川江,而贾平凹对于阿城,其实还有叙述方法的影响。在平凹的《商州初录》中,能读到历代古人,从《诗经》《水经注》直到晚明散文里用过的经典意境。他灵活应用了这些意境,改造为他自己的景致,使其更跃然纸上。比如——

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

桃花开得夭夭的,房子便只能看出黑的瓦顶。

不仅这些迷人的意境,还有些动态写得非常之妙。比如他写山间农人的撅柴——

柴是出门就有,常常在门前坡上赤手就去扳那树杈树根,脚手四条用上去,将身子憋足了劲,缩成一个疙瘩团块,似乎随时要忽地弹射而去,样子使人看了十分野蛮而又百分的优美。

在1983年,叙述上这样借用古人,又超脱于古人的鲜活,对那时许多作家的影响,其意义,可能胜过“寻根”这个概念。阿城是明显被《商州初录》激活的,作为知青作家,他出手很晚,是因为那样的文字激不起他对记忆的兴趣。《商州初录》使他看到一种趣味表达的可能,1983年,他是带着《棋王》的初稿到西安找平凹切磋的,在他的小说里,就经常用类似“脚手四条”这样的词。结果是,《棋王》在1984年发表,效果超越了《商州初录》——因为《商州初录》毕竟缺少连贯的故事。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比我好?

朋友圈焦虑与局外人困境

1466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