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考古二十年,从冷门到爆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7-07-29·阅读时长14分钟

164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95个字,产生4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现场

文/张星云 奚牧凉 图片提供/首都博物馆

虽然首都博物馆一层的临时展厅空间并不大,但这次却装下了352件文物。走过史前时期展厅密密麻麻的陶片,就进入了夏商周展厅,叶家山、金沙遗址、晋侯墓出土的尊、鼎、角等各类青铜器、金器成行成列摆放;小件金属饰品被“塞”进了旁边的展箱,在一个单独展箱中排了四行。汉唐展区的体验更是独特,在展品的“丛林”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身边的展品皆来自秦始皇陵区、曹操墓、隋炀帝墓、海昏侯墓、雷峰塔等全国最有名的发掘现场。宋元明展区则集中展示了各类官窑瓷器,尽管这些精美瓷器在它们本来的各省市博物馆中都享受着独立展箱的待遇,但在首都博物馆却被集中在了一个多宝阁中。看完,自会感慨,原来近20年中国出土了这么多文物。


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鎏金纯银阿育王

其实从1996年开始,中国就再没有举办过全国意义上的考古发现大型展览了。于是此次国家文物局请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共同承办展览,希望对中国近20年的考古成果做出总结。

首都博物馆一层的临时展厅中,展览被分成了四个单元,从史前、夏商周、汉唐和宋元明四组不同朝代,总共展出352件文物,这些文物从全国19个省、市的51家文博单位中调集而来,皆为近20年中国价值最高的考古文物。在浏览展览的过程中,观众们可以通过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文物,感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变迁。

展览中不仅有目前发现的最大史前时期城址石峁,新疆地区小河墓地工艺精湛的羊毛纺织品,也有展现夏商周时期权贵阶层礼乐制度的青铜器。此外,通过各类贵族墓葬的陪葬品,观众们可以感受到汉唐时期大一统国家格局推动着思想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形成。而雷峰塔、大报恩寺阿育王塔的出土,则展现了佛教的思想传播。

到了宋元明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独立的文人阶层将他们的艺术与市民艺术相互渗透,进而才有了来自吕氏家族墓和“海南一号”的精美瓷器。

当然,除了时间和空间两条逻辑线之外,其实还有一条隐藏的线索:这些文物均是在新的考古环境中发掘而来。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人性善恶与安全失职

杭州保姆纵火案调查

39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