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26·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30个字,产生5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维舟
权力上的等级差异
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绝大多数帝国,在反殖民的解放浪潮中,“帝国”本身就显得过时了。虽然后续接管这个世界的美国、苏联也常被形容为帝国,但它们却都是靠反对帝国主义起家的,而且向来都再三否认这个非正式的称号。不过,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仅仅在100年前,帝国还曾是这个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形态,而且这种组织形式还格外地长寿,从最早的波斯帝国算起,至少在2500年的政治史上它是相当成功的。如果仅仅说它是靠权力有效地统治着领地,这是说不过去的,但那又是为什么?
和世人常有的观感相反,帝国的强大其实往往只是个神话。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帝国能事无巨细地有效掌控领地内所有民众的活动,原因之一是无此必要,实在要推行则成本极高,更何况现代以前也缺乏这样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管控。帝国只满足于治下民众象征性的臣服和交粮纳税等一定义务,其余方面不作干涉。
纽约大学两位历史学教授合著的《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在书名中捕捉到了帝国政治最显著的特征:差异政治。这种差异源于对现实和自身力量有限性的体认,以及一种“成本-收益”的评估:用力过猛反而会得不偿失。正因此,很多帝国都偏爱间接统治的方式,因为这样只需很小一群精英就能统治大片疆土。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其实往往是一支保守的力量,倾向于维持现状,它就像是一个手里玩抛球游戏的杂技演员,得通过复杂的平衡协调来确保没有一个球掉到地上,正如本书所言,“对多样性的某种容忍对帝国的长寿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值得补充的是,帝国不仅维持差异,甚至也会为了便于管理而制造差异——印度的种姓制度正是在英国统治时期才被固定下来的。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