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8-03-23·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10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指掌木偶世家
一个月前,80岁的徐竹初和儿子徐强一起到了北京。为了筹备2月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两人在博物馆的地库里忙碌了半个多月。这场汇聚两代人几十年心血的展览,共展出几百件木偶艺术品,也向观众展出了闽南漳州一个已经延续七代的木偶世家的历史。
徐家的手艺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的太祖徐梓清,从他在漳州北桥一代开辟的木偶雕刻店“成成是”,到后来的“自然”,再到徐竹初的父亲徐年松所创的“天然”,绵延不绝。
在博物馆展厅里,许多跟着大人来看展的孩子们被眼前造型各异的历史人物、神仙妖怪所吸引,正如70多年前,七八岁的徐竹初同样被这些木偶头像所吸引一样。
漳州木偶历史悠久,由于当地崇神祭巫之风兴盛,原本作为人神连接的木偶无疑在此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以至于到了宋代,老夫子朱熹担心乡民以禳灾祈福之名敛掠财物,还曾下令禁演傀儡戏。直到上世纪末,木偶戏仍是当地酬神娱乐的主要方式。
徐竹初告诉我,过去的木偶戏叫“木表戏”,拿绳子挂起雕刻好的木头舞台,由正手和副手两人组成的演员坐在一条板凳上,拿着只有简单提纲的剧本,一台戏便能演一两个月。演出最多的剧目不外乎七侠五义、说唐、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流传广泛的民间演义。“过去木表戏的演出机会很多。特别是节日,比如端阳节、中秋节、春节等几日;菩萨生日一定要演,有时一演十来天半个月,今天你出钱明天换我,大家自愿赞助,谁演得越多越有面子;结婚、祝寿、生子包括死了人都演。现在为什么少了?娱乐方式多了,除了菩萨生日一定要演木偶戏,一般娱乐就不演了。”徐竹初说。
木偶戏在全国流布甚广,除了在北方流行的用木杖举着演出的杖头木偶,流行于南方漳州、泉州、广东潮州一代的便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与铁枝木偶之别。
至于漳州当地流行的木偶,何以称作“布袋木偶”,在民间艺人那里一直有两种说法。据徐竹初回忆,过去在民间演出的木偶艺人,走乡串户,一般将木偶装在一个布袋里,演出时再拿出来,渐渐有了“布袋木偶”的叫法;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木偶衣服里面有个形似布袋的内套,可供艺人将手伸入表演,因此得名。然而,不论哪种说法,布袋木偶在演出时,都要求艺人将木偶套在手指上表演。除了明显的表演方式上的区别,被称作“掌中戏”的布袋木偶,由于动作灵活,更偏重武打戏,提线木偶与铁枝木偶则偏重文戏。由于演出时以汉剧、京剧为主,又与多用南调、高甲演出的泉州布袋木偶,有北派、南派之分。
小时候,徐竹初经常看到木偶戏班的人拿破旧的木偶让父亲修理。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多面手,刻木偶、雕菩萨、盖庙宇、扎龙扎狮、木工打铁,无所不通,其中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才有饭吃,光做木偶混不了饭吃。因为当时漳州只有几十个固定的木偶戏班,一个剧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也就60个木偶,最多80个左右,人家做一套木偶就可以用几十年,一两年翻新一次就好了,鼻子碰坏了,颜色掉了,最多修理一下。”
正因如此,父母一直不希望徐竹初干这一行。1951年,政府在徐年松与郑福来、陈南田等老木偶艺人一起创建的木偶剧团基础上,成立了南江木偶剧团。由于剧团在赴京调演时受到好评,导演谢添还专门为其拍摄电影《闽南傀儡戏》。调演成功给徐年松带来了订单,也让家人倍感光彩。母亲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就这样,徐竹初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跟随父亲学习木偶雕刻。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