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克里米亚:王牌与代价

作者:徐菁菁

2018-03-21·阅读时长16分钟

300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398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4年3月17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民众载歌载舞庆祝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公投结果


克里米亚攻势

和2012年一样,普京的胜选毫无悬念。被视为最大政敌的反对派领导人亚历克谢·纳瓦尔尼未获参选的资格。普京的7位对手不是像俄自民党候选人日里诺夫斯基那样的常年陪跑派,就是普遍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面孔。“俄罗斯的帕丽斯·希尔顿”、政治家阿纳托利·索布恰克之女克谢尼娅·索布恰克虽然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但缺乏基本的政治经验。在电视辩论现场,她一次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直接往对方脸上泼了一杯水,一次忍不住哽咽落泪。

面对这样竞选局面,普京像往年一样拒绝参与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他没有发布任何一条竞选宣传视频,除了在3月1日进行国情咨文演讲聚集人心之外,他基本没有其他竞选动向。就连3月3日唯一一场竞选集会,他也只发表了两分钟的讲话。

总统不动声色,雄心勃勃。有报道说,普京竞选团队的目标是投票率达到70%,得票率达到70%以上,他们要用数据回击来自西方国家的质疑。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在总统的这个任期里,2015年和2016年,俄罗斯经济持续两年衰退;2017年GDP增长1.8%,通胀率降至2.5%,创下25年来最低纪录;粮食产量达到1.341亿吨,创40年来最高纪录。不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2年前俄罗斯年均经济增长难以超过1.7%,明显低于世界年均3.7%~3.9%的增速。2017年5月普京批准的《2030年前俄联邦经济安全战略》指出,俄经济仍面临投资不足、原料依赖、中小企业GDP占比不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腐败和贫困的挑战。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最新一轮民调,对于普京任期内的两大问题——社会不平等和腐败,54%的受访者认为,总统希望解决腐败问题,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45%的受访者对其肃清腐败的能力表示怀疑。只有30%经济条件较差的受访者认为他有能力消除社会不平等。这些在选举中普遍占据重要地位的问题恰是普京继续获得绝大多数民众支持的难点。

不过总统并非按兵不动,他手中仍握有一张王牌:克里米亚。


2014年3月20日,俄罗斯军队在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市以南20公里的原乌克兰军事基地执勤


距离选举日越近,克里米亚的名字越醒目。3月14日,普京在塞瓦斯托波尔这个驻扎着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城市,对欢呼的人群表示,克里米亚民众4年前以公投方式通过与俄罗斯合并,表明克里米亚“回家了”。普京说:“你们为历史重树了正义;你们通过这一决定,告诉了整个世界,什么是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民主。你们参加了公投投票,为自己和子孙的未来做出决定。”

距离大选不到一周,一部名为《普京》的纪录片迅速在社交网站上走红。在影片中访问普京的,是今年1月出任普京竞选活动新闻秘书的康德拉绍夫。在纪录片中,总统被问道:克里米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归还乌克兰?普京反问道:“你说什么?你们疯了还是怎么的?在任何情况下,永远都不会。”普京说,不同意西方对俄罗斯指手画脚,任何问题都只能通过对话而不是最后通牒解决。

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在3月17日晚播放由导演阿列克谢·皮马诺夫执导的电影《克里米亚》。这部电影以2014年春普京签署命令将克里米亚收归俄联邦为背景,讲述了一名乌克兰记者与一名塞瓦斯托波尔居民之间的爱情故事。它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向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讲述“克里米亚之春”事件的原委,使观众了解克里米亚居民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国民在那段日子里的经历和感受。2017年9月27日,这部影片曾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首映式,发行后首周就以1.6亿卢布的票房占据周末票房首位。导演皮马诺夫曾是俄联邦委员会委员,也是全俄人民阵线组织高级成员。该组织由普京于2011年提议建立,旨在吸引和会聚执政党、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及非政府组织等支持普京的力量。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最初提议来自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这个提议得到了普京的首肯。于是,影片的制作与拍摄得到了俄联邦国防部、文化部、俄联邦总统驻克里米亚联邦区全权代表的全力协助。

3月17日是俄罗斯大选前的“静默日”。从这一天零时起,所有涉及选举的媒体宣传、造势活动均将被禁止。“第一频道”在这一时刻播放这部影片,难免有为总统拉票之嫌。而事实上,3月18日不仅是大选的投票日。4年前,就是在这一天,克里米亚正式签署条约,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


2014年3月19日,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乌克兰代理国防部长捷纽克表示,即使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签署协议,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乌克兰军队也不会撤出克里米亚


2014年3月,普京在庆祝克里米亚“入俄”的纪念仪式上将克里米亚事件描述成了俄罗斯从历史屈辱过往中一雪前耻的转折点。作为普京过去一个任期内最重大的外交决策,克里米亚“入俄”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与西方尖锐对峙。这一举措究竟是天才的战略决策,还是鲁莽的杀鸡取卵?观察家们争论不休。但对于俄罗斯国内政治而言,毫无疑问的是,克里米亚“入俄”在过去4年中持续释放着红利。在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国内出现了一些反对普京的思潮,甚至在普京的就职日莫斯科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而成功夺回克里米亚,使普京重获荣光——2000年他第一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就以控制车臣共和国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

2013年8月,普京的支持率为63%,次年8月攀升至84%,这一现象首先归功于“克里米亚效应”。3年后,去年5月,俄罗斯Romir调研公司、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和民意基金会的社会研究数据均显示,在超过60%的普京支持者们看来,克里米亚入俄仍然是普京工作中突出的重要成就。而大选前,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有增无减。78%的俄罗斯人认为,克里米亚入俄对国家只有好处,只有13%的人认为此举造成了负面后果。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看来,领土是永久的,西方制裁造成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霍金的真实

个体之小与宇宙之大

108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