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8-03-1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69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8是普利兹克奖的一个历史性年份,这个创立于1979年的建筑界殿堂级奖项迎来了第40年。回头去看,普利兹克奖在过去40年间如何影响了世界?它依然是引领建筑未来的风向标吗?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回应一个如此变动和分裂的全球化现实?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今年第一次加入普利兹克奖评审评委会的王澍,他也是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以及就任评审评委会常务理事的玛莎·索恩(Martha Thorne),她已经与普利兹克奖密切合作了12年,但在评审过程中不参与投票。
三联生活周刊:历史性的第40届普利兹克奖加冕了91岁的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是一种向历史的致敬?
王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多西是目前为止年龄最大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而且,他早年作为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两位20世纪建筑大师助手的经历,也能勾起大家对那段历史的回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有向历史致敬的意味。
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的开启。在多西与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共事的上世纪50到60年代,这两位现代主义建筑巨匠长时间地扎根在相对落后的印度,在那里做了大量低收入住宅和社区建设,也代表了现代建筑思想向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传播和交流,这一建筑遗产影响至今,对未来也是有意义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巴克里希纳·多西本人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杰出建筑师。他一直坚持早期现代主义的朴素理想,结合印度的地域文化,直面社会问题和时代变迁,这在当今仍然是整个世界建筑探索的方向。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7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