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濒海战斗舰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宋晓军

2018-03-08·阅读时长2分钟

38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4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13年4月18日,美国海军“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抵达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 )

“如果你知道了海军急于寻找一型颇受争议的濒海战斗舰的替代舰艇,你一定也会像伯罗(John D. Burrow)那么匆忙。”这是美国《防务在线》副主编弗里德伯格(Dney J. Freedberg)4月30日一篇文章的开头。他文章的大意是,作为国防部3月份指定的“小型水面作战特别小组”(SSCTF)的组长,他要求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艇的承包商在21天内,向小组提交两份“承包商信息请求”(RFI),以确保“小组”能在7月31日前向国防部提交濒海战斗舰在2016财年的评估报告。

近两年来,对于颇受争议并可能从计划建造52艘降至建造32艘的濒海战斗舰,媒体上已有了很多信息披露。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最近美国防部高官认为其抗战损能力差和攻防能力差,不适合在东亚海域与中国的舰艇抗衡。而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还要从濒海战斗舰的兼顾反潜战、反水面战、水雷战、协助特种作战的多功能任务模块设计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相继提出了有关“模块化”的理论。这一理论,很快就被“冷战”后急于设计一款新的轻型水面舰艇的海军所接受。因为一些海军专家认为,这一理论指明了一型舰艇多任务化与低成本有机统一的技术路径。

按照模块化的概念,如果简单并线性地描述濒海战斗舰的设计、建造过程应该是这样:海军提出濒海战斗舰要具有的功能总需求,承包商将功能分解为不同的、具有标准接口的功能模块,并进行设计、生产。同时,为了能让这些功能模块与一个舰艇基本平台对接并发挥设计功能,还要设计、建造舰艇的基本平台以及为平台研制专用的模块和专用的零部件。最后,按照模块、基本平台的接口规则集成为一艘舰艇。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刘汉的财富史

权力网与黑社会

119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