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3-08·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5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厄尔尼诺监测成果不久,国际粮食价格却意外大跌了。5月初到7月初的两个月内,玉米和小麦价格最多跌去27%,大豆下跌24%,稻米的价格也下跌了近15%。天气的恶劣预期却阻挡不住丰产和高库存的事实,多年来粮食供应紧绷培养出的忧患意识没有压制住作物关键生长期的有利天气。究其原因,大宗商品的供需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6月,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世界粮食供需简报称,2014~2015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24.8亿吨,比上月预测值高出2150万吨或近1个百分点。这2150万吨预计增产的粮食,一大半来自美国玉米,6月份,玉米播种接近尾声,主产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利于授粉。不过,美国玉米产量仍比2013年创纪录的水平低了2.5%。2013年美国玉米产量高达3.6亿吨,几乎比10年前多出了一半。全球能源紧缺刺激了汽油替代品玉米乙醇的爆发,但很快,页岩革命使美国找到了更为终极的解决办法。本来,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强制使用乙醇等可再生燃料是为了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现在变得没必要了。美国国家环保局于2013年底提出了下调乙醇强制使用量的方案,玉米价格应声而落。如今,好天气更成为跌价理由。
按照环保部的削减计划,一年中将减少0.14亿吨玉米的使用量,在全球粮食产量中似乎微不足道,却相当于日本全年的进口量。而玉米需求减少,价格先于其他粮食品种下跌,直接波及的是和玉米种植条件相仿的大豆。大豆和玉米是典型的竞争性农作物,国际市场上,播种前大豆/玉米的期货价格比值一度高达2.94,是近8年来的最高差价,超高的比价意味着和玉米相比,大豆的种植预期收益可观。按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美国2014年大豆种植面积将同比扩大11%,至8484万英亩的纪录高位。而玉米种植面积较之前一年缩减4%,并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