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3-08·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7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网络运维与安全中心
)
7月23日,当中国国防部网站公布当天成功进行了一次“地基中段反导”试验后,我马上想到了就在一天前,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谢尔顿(William Shelton)在大西洋理事会上说的一番话。他讲话的大意是,随着对手通过网络病毒和反太空武器的发展,太空已经不再是“安全的避难所”。他还警告说,美国军方和民众过分依赖太空中的卫星,是很危险的。那么“地基中段反导”与反卫星能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地基中段反导”,是指从地面上发射反导导弹在大气层外对来袭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最早部署“地基中段反导”导弹的是美国,从1999年至今,共进行了18次试验,其中成功的9次,成功率为50%。有鉴于此,目前国会和学界还在争论在2015财年是否要在30个发射井基础上增加部署。那么在大气层拦截弹道导弹的概率不高,打击卫星如何呢?根据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SDI)中的定义,敌方的远程弹道导弹来袭时分为助推段、助推后段、中段和末段。在这四“段”中拦截的步骤分为四步:监视、捕获、跟踪、杀伤。而在这四“段”中,中段留给反导武器的反应时间最长,约为1500秒。即便这样,目前的试验表明,对装有多弹头的助推段后运载器(PBV)的拦截概率仅为50%。这还没有考虑PBV本身的变轨能力和其装有多弹头和假目标弹头的情况。
但是,如果用“地基中段反导”导弹打击卫星,情况就不一样了。卫星是长时间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目标,即使有些卫星有变轨能力,但其轨道是常态,因此给反导导弹留出了充分、远超出弹道导弹的反应时间。比如美国目前装备的“地基中段反导”导弹,由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自主寻找目标的拦截器(EKV)组成,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的关机速度为7000~8000米/秒。这就意味着其拦截斜距大于5000公里,理论上可以拦截高度低于1200公里的所有低轨道卫星和中轨道卫星(但不能拦截高度在2万公里以上的如GPS这样的高轨道卫星)。不仅如此,目前美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舰艇上的标准Ⅲ-1A/1B(火箭发动机关机速度在3~4.5公里/秒范围),也具有拦截低轨道卫星的能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