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美国航母真要过“紧日子”?

作者:宋晓军

2018-03-08·阅读时长2分钟

49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5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军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 )

11月5日,在美国中期选举揭晓后的海军协会早餐会上,负责采办的国防部副部长肯德尔(Frank Kendall)对媒体表示,他对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提高“预算控制法案”规定的上限进而增加军事开支并不乐观。第二天,美国唯一能建造和维修航母的公司——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的CEO彼得斯(Mike Petters)表示,有两艘航母正在等着拨款,其中等待进行中期大修的“华盛顿号”航母在2015财年资金缺口为13亿美元,已开工建造的福特级第二艘航母“肯尼迪号”资金缺口为114.9亿美元。这两则消息难免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美国航母真的要过“紧日子”?

说到航母要过“紧日子”,不能不提到美国国会之前要求美国海军维持11艘航母的法案。简单说,根据一艘航母“8个月的海外部署+16个月的展开和海上训练+6个月的人员培训+6个月的维修”的周期分配计算(其间还有一艘航母要进行为期4年的中期大修),美国海军只有维持11艘航母,才能确保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个方向上随时有一艘航母处在作战部署状态。现在的问题是,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如不能提高2011年由两党共同通过的《预算控制法案》所设定的财政开支上限,维持11艘航母规模的目标很可能就因为没钱而难以兑现。一边是覆盖275个国会选区、分布在44个州的1200多家航母配套企业的员工就业,一边是不情愿把满足社会需要的资金用于建造昂贵的航母、涉及到2016年总统大选的“中间选民”,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2013年12月出版的美国《海军协会会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可能为共和党将要面对的难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在这篇题为《加强舰船工业》的文章中,总结了“冷战”结束后近20年来美、英政府协助舰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在涉及到航母的案例中,作者分析了美国海军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布什号”拉长建造周期的案例。按原计划,“布什号”航母应该安排在“里根号”航母建造7年后开建,但经过相关智库的评估,考虑到7年的空档期会造成人力资源流失和设备资源荒废的风险,于是建议将“布什号”航母开工时间提前两年,并将整个工期延长为8年。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利于造船企业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避免了出现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流失后再培养、再建设的高成本的后果(如维护一个船厂的干船坞和相关设备可能花费上万美元,但要不花这笔钱维护再重新起用时,可能要花上亿美元)。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古城墙复兴史

从长安到西安

15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