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3-08·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9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中微子探测器内部
)
是否能深刻了解一种基本粒子,这种基本粒子似乎没有质量,也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个任务听起来就像是要在自家的车库里找到那条隐身的、喷出无声无色也没有温度的火焰的龙,既荒谬又不可能。现在一群粒子物理学家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们要研究一种鬼魅般的粒子——中微子,他们想知道中微子到底有多重。
虽然宇宙中的谜团还有很多,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人们目前对这两个谜团还知之甚少,甚至连暗物质的构成形式(是不是和普通物质一样是由基本粒子构成)还不能完全肯定,对中微子却不同,这种基本粒子因为极其微小,却又如此常见,对它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微子的确切质量成为一个物理学问题也只有十几年时间,在此之前,物理学家们一直以为中微子没有质量。
中微子被发现的过程与众不同。1930年12月,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为了解决beta衰变过程中的质能不守恒问题,在给一个学术会议的信件中首次预测了一种不带电基本粒子的存在,他最开始命名这种粒子为“中子”(Neutron),但是这个名字随后在1932年被查德维克发现的目前人们所熟知的中子占用,随后被恩里克费米改名为中微子(Neutrino)。费米采用了泡利关于中微子的预测,并且把它用到自己在1934年发表的关于beta衰变的理论中。可是问题在于,人们如何去发现一种不与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又极为轻盈的基本粒子?泡利甚至担心自己做了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被验证的科学假设。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67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