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珠海航展与“新常态”

作者:宋晓军

2018-03-08·阅读时长3分钟

56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34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1月9日,准备参加珠海航展的国产歼-31隐形战斗机在进行热身飞行 )

11月11日开幕的第十届珠海航展,无疑与北京的APEC形成了某种呼应效果。为此,在接受多家媒体试图就珠海航展上“枪长炮短”的提问时,我都会将话题引向诠释这种“呼应效果”上。比如航展开幕的晚上我在CCTV做有关航展的节目时,就提到了中国领导人当天在APEC会议上诠释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纵向描述——2013年中国经济增量相当于1994年全年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

我之所以提到中国领导人当天在APEC会上对中国经济的这个“纵向描述”,是因为我心里有另外一个“纵向描述”:2013年中国的国防开支按人民币计价,是1994年的约13.4倍,若都按当年的美元计价,2013年中国的国防开支,是1994年的约19倍。事实上,这才是在本届珠海航展上被众多媒体“追捧”的中国多种新型武器装备的本质。

说到本届珠海航展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不妨先说说美国喷气战斗机第一个“黄金时代”。飞机作为重要武器得到认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1939年,美国飞机产业有1/3是军机,到“二战”结束时的194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接下来稍有下降,到了1947年10月超音速喷气战斗机问世后,1948年的《国防拨款追加法案》再次推动了军机的产业扩张。从1949年苏联核试验成功,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朝鲜半岛的局部空中较量中,中国飞行员驾驶的苏联米格-15比斯不仅对美空军以对地攻击为主的F-80、F-84战机占有优势,而且也不输给更新的F-86战机。这使得在朝鲜战争停战后的1953年,美国在以空军为主战装备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指导下,对以设计、生产军机的飞机工业进行了密集的投资。当时军机复杂程度,使得其在服役前的设计、生产所需时间已是“二战”期间的27倍,技术人员占比也从1945年的9%上升到1954年的15%,而管理人员占比也比“二战”期间增加了50%。这样,一直到1964年美国飞机工业90%的研发费用都来自政府,其中最主要的赞助商是空军。而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包括被波音收购的麦道)、洛克希德马丁(当时是两个公司)、雷神以及生产发动机的普惠和通用动力,都是在1949至1964年这个超音速战斗机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打下基础的。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被它改变,我们如何改变它

118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