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被资本热捧的无人便利店才刚上路

作者:王梓辉

2017-07-20·阅读时长9分钟

28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761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6月17日,几名顾客在上海杨浦区长阳路附近的首家无人便利店购买商品


起风了

6月28日,F5未来商店宣布获创新工场3000万元A+轮投资;几天之后,来自上海的缤果盒子(Bingobox)也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再加上娃哈哈早期创始人宗泽后与深兰科技合作推进的Take Go,以及前“去哪儿网”CEO庄辰超在年初创立的便利蜂等等,他们和几家也跃跃欲试的传统便利店大厂及互联网巨头共同掀起了“无人便利店”这个今年继“共享充电宝”之后的又一资本风口。

这股风是从大洋彼岸吹过来的。去年12月,亚马逊公司公布了一段令人大开眼界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个名为“Amazon Go”的概念化超市似乎实现了完全的无人化购物体验,这里没有收银台,也不需要排队结账,你要做的就是挑选心仪的商品,然后,带走它们。

要实现这一点,亚马逊公司使用了以计算机视觉为主的人工智能技术,同时辅以混合传感器及深度学习技术,它能够自动识别出货架上货物的移动情况并对其进行追踪,最终通过手机APP实现自动付款。

Amazon Go的出现显然让国内的许多创业者眼前一亮。

QuiXmart(中文名“快猫”)早在2014年就在上海推出了第一家智能便利店,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那时的无人便利店需要人们在出门时主动进行支付,要“先付后享”,这样的体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其创始人陈海波也认为未来的便利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未来要在便利店支付一定是无媒介支付,每个人都会拥有个人的终身ID;第二,我们身上最方便、安全的支付工具就是我们本身,不是卡,也不是手机,所以去商店拿到东西就不用再像传统方式那样结账。

文章作者

王梓辉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宵夜里的中国

广州、成都、武汉、青岛、杭州一线考察

526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