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3-07·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01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人均国民收入7500美元的门槛上,多名学者与官员突然表示出对中国能否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林毅夫一直乐观预言的后发优势似乎突然消失了。中、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6倍,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也相差4倍。技术和管理差距形成的追赶潜力远未发挥出来,是何种阻力如此强大,能抵消林先生预言的中高速增长20年的潜力?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担心,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这是未富先老的另一种说法。当劳动力/老年人的抚养比例开始大幅度下降的时候,追赶型国家的人口红利宣告终结,随之增速下台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莫不如此。1973年之前的28年里,日本年均增长8.9%,可1975年后,截至泡沫破裂的26年里,平价增速只有4.4%。韩国的这一拐点发生在2002年,此前年均增长8.6%,此后只有3.8%。台湾地区1996年是分水岭,此前增速也是8.6%,此后4.0%。劳动力与资本一样,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推动力量,年轻人口还催生经济活力,带动创新,更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之一。如今,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只有美国的人口增速保持在人口自然演替,也就是一对夫妇生产2.1个子女的状态,这也是美国得以甩开欧洲和日本,独领风骚的原因。
日本经济增速下降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美国的一半。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减速时,也步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中国在变老时,大部分人口尚未接近中等收入状态,更别谈富有了。不过,未富先老并不可怕,甚至比富裕后变老更有优势。尽管韩国和中国台湾增速已经降低到4.0%,但其人均劳动生产率还只是欧美国家的一半,后发优势显然还在起作用。追赶的脚步只是因为人口老化而减慢,却并未停滞,跻身经济最发达的第一阵营是迟早的事。令人不解的是,中国的“新常态”却有些不一样:虽然劳动力收入远远未赶上发达国家,制造业成本却与美国旗鼓相当。按李毅中的说法,中国制造业成本不仅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珠三角、长三角更是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甚至有个别企业家到美国办纺织厂,因为成本比在国内还低。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