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3-0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7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最近,随着《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薛定谔的猫又成为很多物理学家辩论的焦点。这一次,另一位大师也被拉进了争论:爱因斯坦是否杀死了薛定谔的猫?
2015年6月15日,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学家伊戈尔·皮可夫斯基(Igor Pikovski)与几位同事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由引力时间膨胀引发的全局性退相干》(Universal decoherence due to gravitational time dilation),在量子领域内引入了一个通常会被忽视的因素:引力效应。根据论文作者的分析,起码在地球表面上,因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效应,薛定谔的猫很有可能不会同时又生又死。
为什么一个宏观物体(比如一只猫)不能像一个电子一样,展现出量子效应,同时处在不同的位置?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物理学家们比较公认的解释是,一个宏观物体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世界进行着交流,与周围的粒子形成纠缠态,相当于外界环境始终对这个宏观量子系统进行“测量”,由此使它一直展现出宏观状态。想要使一个由多个粒子构成的物体呈现出量子态,就要尽可能地孤立这个它,使它无法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2010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几位物理学家就是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条件下,尽可能地隔绝外部环境的影响,使一段60微米长的金属在几纳秒内呈现出了量子叠加态,这也是人类首次使“肉眼看得到的物体”呈现出量子态。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67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