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从围观军事演习到参与军事演习

作者:宋晓军

2018-03-05·阅读时长2分钟

5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1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7月28日,中国海军在南海某海空域成功举行了一场实兵对抗演练

北京时间下午16时21分,国防部发布了一则题为“海军在南海某海空域举行实兵对抗演练”的新闻。新闻中提到当天海军有100多艘舰艇参加了演习。看到这则新闻,我马上就想起了当天上午我对几十位“80末”、“90后”的研究生和大学生说过的一句话:今后你们就不是军事新闻的围观者了,而很可能是参与者。

7月28日上午,我给我所在研究院新招进来的年轻人做入院教育时,对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举了一个例子,即研究院的“舰船人因工程实验室”几天前参加“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的一个参展项目——疲劳监测预警系统。简单说,这个系统可以对舰艇战位上的值班人员的疲劳状态和注意力分散状态进行检测、预警,并将数据进行存储、分类,建立海量疲劳监测数据库,为海军制定、修订“训练大纲”和“作战纲要”提供了覆盖各年龄段和性别人群的精准疲劳判别模型。不要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元素,它很可能是海军实现从原来仅依托单一舰艇平台作战向依托海上作战力量体系作战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到“海上作战力量体系”,可以看看今年5月中国军方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第四章“军事力量建设发展”中的一句话——“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呢?新版的“国防白皮书”中只强调了“必要性”,不可能给出长篇大论的“可行性”论证。但对于工业设计部门而言,必须把这种“海上作战力量体系”分解到具体作战平台上各种设备的技术指标和设备指标上。同时,在这个分解过程中还必须要与作为产品的最终用户——海军形成某种互动关系。例如“疲劳监测预警系统”,工业设计部门可以先通过原有的数据库和仿真系统,向海军提供一系列人与某型设备结合可发挥最佳效能的指标,而海军也可以根据平时和战时的需求及人员配备情况,对“指标”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这样最终形成该型设备的设计方案。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浴火重生

1937~1945抗日战争全记录

20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