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三国杀》——本土桌游的存亡之道

作者:石鸣

2018-03-03·阅读时长7分钟

69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8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桌游玩家君子 )

上海目前有700家左右的桌游吧,里面坐着的80%玩家都在玩《三国杀》。这款游戏诞生于中国传媒大学的自习室,主要设计者凯克(Kayak)和尤尤(Yoyu)当时都还只是动画学院的“大三”学生。“那会儿可玩的桌游还是太少,” 尤尤回忆说,“经典的就是‘3C’,即英文字母‘C’开头的3款游戏:《卡坦岛》、《卡卡颂》和《富饶之城》。”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普及桌面游戏,大部分游戏购买渠道都是从欧美直接进口,许多痴迷的早期玩家自行组织团购,一买就是好几千甚至上万美元。2007年,美国邮政系统取消了海运服务,空运邮价高昂,许多桌游“粉丝”的游戏补充一下子断了更新来源。

在偶然玩到《Bang!》后,一直想改编一款本土化桌游的凯克一下子找到了灵感,“当时三国题材只是改编方案之一”。他们参考《Bang!》DIY出了今天《三国杀》的前身——《三国无双》牌,当时游戏的规则和美工设计都相对粗糙,人物形象直接借用了Koei 公司的《三国无双》。

《三国无双》牌一开始只在凯克和尤尤的朋友圈里内部流行,尤尤解释:“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做一个商品。” 结果不停有朋友来找他们买,他们也开始在淘宝上小规模售卖。另一个早期玩家、在清华念书的杜彬不经意间在网上发现,商业意识敏锐的杜彬“觉得这东西可以做大”,于是三人开始坐下来讨论,合伙投资了5万元,游卡工作室在2007年底成立,正式发行出版这款卡牌游戏也提上了日程。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偶像产品的制造与消费

明星、粉丝、操盘手的新逻辑

76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