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3·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708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孟静)
( 石康 )
石康:飞奔向金光大道
上一次见石康,是在一个电视剧研讨会,席间全是投资人和购片方,作为编剧代表的他孤零零的,发起言来却立刻抢走了风头。所有记者围着他,听他推销《奋斗2》。他的推销方式更像传销,暴力、直接、不留余地。“3年挣1000万!”是他那时最爱的口号,也很适合当大标题。他说:“一个作家,花3年时间要挣1000万元,居然就成新闻了,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文人的态度,说句实话,定价比包工头还得低。”
这1000万元从哪来?石康有本细账。首先,他要把编剧稿酬叫价到25万元一集。目前的行情是2万至10万元,1993年,他第一次写电视剧《天生我才》时,行业均价为1200~1500元,同工同酬。《奋斗》之前,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每集约为2.5万元。制片人们听到石康的豪言,基本反应都是微微一笑。石康也明白,让投资方出这钱没可能,他于是把目标投向了老板们。那次开会,一个投资人就说:“《亲兄热弟》给了编剧7万元一集,这不是发疯吗?”为什么给演员20万元一集就不是发疯?石康有他的解读:很多导演比如陈凯歌、张艺谋是他们说编剧记录,他们非常懂得指挥编剧怎么去写,但真要他们执笔,又写不出。第二个原因是,强人没有进入文学圈。和石康一起参加文学社的有些人,写得比他好,但去从事更赚钱的职业了。“中国的文人圈,他干什么都是失败的,他不得不干文化这一行。所以这一行的嫉妒心理是特别强的。”像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编剧,基本都是耶鲁、麻省理工科毕业,才能了解高智商人群的思维方式,可在中国,清华毕业生不可能从事编剧工作。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