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希望工程”:制度时代的挑战

作者:杨璐

2018-03-03·阅读时长6分钟

67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21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杨璐)


( 涂猛 )

三联生活周刊:“希望工程”成立之时的背景是“穷国办大教育”,但是随着国家的教育政策的调整,它的战略随之有什么变化吗?

涂猛:2005年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现在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2005年之前我们长期致力于解决农民后代无钱上学的问题,也可以说解决的是教育公平问题。“两免一补”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调研,我们资助的重心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由义务教育阶段转向了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农民工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孩子,我们在27个城市做,资助规模将近10万人。2006年开始我们针对贫困大学生做了一个圆梦行动,资助人数超过10万人。还有职业教育和高中生,我们做了试点,范围也逐渐扩大。我个人认为中国在相当长时间解决这些教育问题三种力量缺一不可:一种是政府力量,它作为一个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第二个是市场的力量,贷款实际上就是一种市场的力量,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问题;还有一种就是社会、民间的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社会、民间的力量面临的是规范性问题,你们似乎一直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压力与挑战是什么呢?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本源与众包

2009年度最佳产品与设计

7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