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7-07-15·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39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4年,张忠培度过自己80岁生日那天,没有铺张的生日宴会,而是过得非常“学术”。他与曾经的学生们一起开了一个简单朴素的座谈会,讨论他的考古学术思想。学生们给他带来了两本刚出版的书,一本是他晚年带学生们进行的长期研究成果《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本是学生们为他编辑的《庆祝张忠培先生八十岁论文集》。
张忠培的家是北京小石桥胡同里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自他1987年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举家搬到北京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再没有换过地方。如今看来,那是一套拥挤、简陋的房子。张忠培待客和工作的书房非常小,七八平方米的地方除了书柜,还有一张书桌。张忠培自己坐在椅子上,其他来家里见他的人就只能坐在塑料板凳上,再无其他空间。书柜上,地上都堆满了书。书桌不够长,他在桌子尽头又接了一张80年代学生用的小课桌。每次弟子们来看他,心里多少会有些惭愧,因为所有后来在北京工作的弟子们,早都买了第二套房,只有老师一直住在国家分配给他的这套房子里。
弟子高蒙河在最近10年与张忠培联系得愈加频繁。高蒙河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因为对中国考古学史感兴趣,他从2010年起开始经常去张忠培家里,帮老师整理尚未发表的文章,与老师聊一生的经历。他每次从上海去北京,在张忠培家胡同口的快捷酒店住几天,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与老师整理文件、聊生平,除了吃饭和午休,一般一直聊到晚上八九点。高蒙河为老师整理出了近10万字的生平,编辑了三本新书,以《中国考古学》为主题,分别用《走出自己的路》《说出自己的话》和《尽到自己的心》为名,通述中国考古学近百年历史。高蒙河记得,虽然张忠培的书房很小,很多材料因时间的久远都泛黄了,但张忠培可以清楚地告诉高蒙河,在书架第几排第几本书、翻到第多少页,能够看到他曾经重点做的笔记。此外,每次高蒙河到他家之前,他已经泡好茶,并为高蒙河倒好半杯茶,等高来到书房坐下后,他再添成一整杯茶,这样茶水不烫,茶也泡开了。虽然张忠培一辈子不善直接表达自己对弟子的感情,却全都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103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