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拥堵费猜想

作者:邢海洋

2018-03-02·阅读时长3分钟

39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08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居长安,大不易。北京市交通委证实了研究开征交通拥堵费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且不论限外地人购车、限本地车上路、限本地牌照、缩短外地车进京证期限等措施轮番上演,不停试错;最终向经济杠杆妥协之前,是否还应该试图改变一下懒政的贻害,恐怕是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国的交通拥堵已经不限于有限的几座大城市,可以说到了小城小堵、大城大堵、无处不堵的程度。小城市单核心,堵在路网狭窄汽车单向流动上,大城市的堵却是复合型的,不仅通勤高峰堵,休息日当民众纷纷离城时一样堵。城市功能繁复,工作居住分离,堵点不止于城中心,而是多地段多时间段的拥堵。尤其北京市为保护城市天际线,新建高层建筑都围绕在古城的边缘,形成了一个环状人员密集带。交通状况如此复杂,划定拥堵费区域就成了难题。管理部门当然有办法,比如汽车限行的范围就划定在五环路范围内,依靠拍违章的探头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探头安在哪里好呢?

如果参照限行范围,意味着北京市将近700平方公里面积需要缴纳拥堵费。而开通交通拥堵费的国家,伦敦征收区域只有22平方公里,新加坡最初征收拥堵费的区域更小,只有7平方公里。对北京,如此广阔的市域内若开征交通拥堵费,牵扯范围之广,恐怕是无论社会还是经济上都难以承受的。既然五环不可行,二环内面积只有五环内面积的1/10,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也很可能是政府拟议中的区域。但治堵的效果恐怕存疑,二环内,也就是核心区的常住人口不到150万人,人口密度虽高达每平方公里2.38万,却比二、三环之间的人口密度少很多。二、三环间9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2014年的常住人口为257万,人口密度高达2.64万。当然,交通管理部门尽可以大笔一挥,把三环也划入拥堵费区域,但这也意味着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巨大的、面积合计近160平方公里的缴费区域。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4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