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8-03-0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42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谢九)
2014年3月,超日太阳能公司宣布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债券利息,由此发生了我国债券市场首期违约事件,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债券市场开始陆续爆发出更多的违约。进入2016年之后,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突然进入一个高发期,前4月有大约11只债券违约,而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大约共有20多只债券违约,今年前4月的违约数量就占了将近一半。而更让市场信心崩溃的是,早先的债券违约多发生在民企,而近期的违约则多集中在央企和地方国企,而后两者一向被视为有政府信用背书,这些违约公司包括东北特钢、中煤华昱、中铁物质等等,央企和地方国企纷纷违约,充分说明政府兜底已经成为过去时。
长期以来,我国信用市场一直维持着刚性兑付的怪圈,每当有公司出现违约危机,最后总有神秘资金出面兜底,力保刚性兑付的金身不破,从表面上看,这种刚性兑付维持了金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极大干扰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而诱发出更深层次的负面问题。在刚性兑付的保护之下,很多有政府背景的僵尸企业都可以继续发债融资,一方面挤占了宝贵的信贷资源,使得原本更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融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也始终难以得解,与此同时,大量僵尸企业的存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地方政府出于就业和税收的考虑,为僵尸企业输血续命,由此制造出大量过剩产能,成为当年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
虽然打破信用市场刚性兑付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多年来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2014年才发生首期违约,并在今年开始进入违约高潮,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经济形势倒逼所致。由于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去产能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去产能的核心工作就是清除僵尸企业。只有打破刚性兑付的怪圈,僵尸企业失去了政府兜底的信用担保,其融资渠道才能被以市场化的方式予以斩断,否则,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关停并转”,很多被压制的产能早晚也会死灰复燃。在很多僵尸企业发生债券违约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产生震慑作用,僵尸企业的融资能力迅速枯竭,并最终被市场淘汰,去产能的目的也由此实现。另外,政府不再对违约债券兜底,客观上也是因为财力吃紧所致,在经济增速下滑时期,政府无力对所有债券进行信用担保,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的包袱。尤其是在巨额的地方债面前,地方政府自身已经压力空前,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债务置换来缓解压力,对于那些没有直接担保责任的僵尸企业的债务,地方政府也是有心无力,近期大量地方国企出现在违约名单上,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01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