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翔
2018-03-02·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4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周翔)
( 校园民谣歌手李晓东 )
即便过了20多年,提到歌手李晓东时,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仍然是那首《冬季校园》,在寒假空旷的校园里听到“白发的先生,漂亮的女生”的萧萧旋律,还是会心有戚戚。于是这首经典歌曲,将李晓东的名字和校园民谣连在了一起。1994年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的《校园民谣1》专辑大卖之后,老狼、高晓松等迅速走红,其他仿效这种风格的专辑也纷纷出炉,作为“校园民谣”这个品牌所有者的大地唱片公司继续推出了《校园民谣2》,这张专辑里的主要歌手换成了李晓东,他唱了《冬季校园》《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老屋》《没有想法》四首歌。但是对他而言,变成“校园民谣歌手李晓东”,却挺意外。“我和高晓松他们不一样,我并没有他们那样的校园记忆,对于那种风花雪月并没有感同身受。我那时候也并不认识他们。”
李晓东与高晓松同岁,与那些刚刚辞别校园的年轻人不同,当时他已经做了五六年的职业歌手。高中毕业以后没有上大学,短暂地从事过几个月厨师、服务员工作之后,李晓东转行做起了歌手。他并没有专业学习音乐的经历,喜欢吉他,喜欢当时的港台流行音乐,再加上有个好嗓子,在大陆流行音乐几乎谈不上市场和行业的年代,他找到了机会。“当时有个小的音像公司老板也喜欢那一批港台歌,就找我录了三盘专辑《星座》,全是翻唱,像什么《张三的歌》《远飞的心》等等。”这三盘磁带的发行找了刘伟仁创办的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当时公司所在地大木仓胡同31号可以算作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祥地,“80年代在北方发行的唱片,几乎都是出自这个公司”。1988年,《星座》正式发行,卖得超乎想象的好,音像公司的老板告诉李晓东卖了100多万盘,过了十几年以后李晓东去看刘伟仁才知道,《星座》第一盘就卖了300多万盘。他没拿到相应的报酬,不过借着专辑的大卖,他正式做起了流行歌手。
《星座》带来一时的知名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持久,80年代中后期是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也是速生速朽的年代。没有成熟的行业机制,没有专业制作团队和经纪公司,新歌手崭露头角,又可能像流星一样迅速消失。二十出头的李晓东,也面临这样的困扰。1990年前后他和朋友黄杰、侯晓晖组过乐队玩,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演出过,但是他们写了一些作品,1992年他做了专辑《给我你的爱》,找了厦门印象出版社发行。这其实是李晓东真正意义上第一张个人的专辑,因为里面的歌是属于他的,除了自己的创作,他们还跟李春波买了一首歌。但是专辑卖得很不理想。“我自己觉得那里面的歌不错,做完那张专辑以后,我大概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类型的音乐了,我的定位是偏流行、带一点摇滚的。”1992年香港《明报》的刘卓辉在内地办了大地唱片公司以后,李晓东签约到了大地,有了自己的经纪人。“《星座》就是一拍脑门做出来的,没有延续性,而要保持知名度需要很多的东西。90年代像大地、红星这样的来自香港或者台湾的唱片公司进入内地之后,大家才知道有企划、有统筹,有音乐方向这些概念,内地才开始知道怎么样做唱片,包装歌手,树立一个音乐风格。”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6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