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2·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64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刘涛)
( 《淳化阁帖》卷六(安思远藏本) )
书法上常说的“帖”,施蛰存《金石丛话》“说帖”一节做过考证性梳理,所指几经变迁。古代无纸,字写在竹木简和布帛上,帛书上加贴一条标题叫做帖。这标题也是写在丝织物上,所以帖字从巾旁。此是帖的原始义。帖字在初唐演变为名人书迹的记数单位,例如唐朝褚遂良著录贞观内府的王羲之正书,注明“共四十帖”。盛唐以来,才将供人取法临摹的古代书家墨迹称为帖。
古人还将名家的小幅书迹摹刻到小型的横式石、木版上,称为刻帖。刻帖有保存名迹的功用,能像雕版印书一样大量复制拓本。制作刻帖的拓片,方法与拓碑相同:先在刻版上刷一层黏性的白芨水,然后将纸覆于刻版上,用软毛刷刷平,使纸紧贴版面,再用棕刷敲打,使字口清晰。晾干后上墨,用拓包蘸墨均匀棰拓,待到八成干,揭下来即是黑底白字的拓片。拓片装成册子,置于案头可供阅读欣赏,也是书家临池的范本。这种复制名迹的方法,比南齐宫廷名为“出装书”的临摹本、唐朝双钩廓填的“响(向)拓本”,快捷而省工时。衡量刻帖的价值,一看刻工拓手的技艺是否高明;二看纸墨精良与否;三看书迹,首先是真,其次是稀有。一部刻帖具备这三条,就是名帖,而名帖往往享受“被翻刻”的待遇。
现存的最早刻帖是北宋《淳化阁帖》,“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刻帖的具体时间,每卷卷末的篆书题款标明“淳化三年壬辰岁(992)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上石是习惯说法,实是刻于木版。“阁”指皇宫藏书之所的“秘阁”。这部帖是太宗敕刻,每卷卷首标题都有“法帖”二字,所以又称“秘阁法帖”、“淳化官帖”、“官法帖”、“官帖”,或者简称“阁帖”和“法帖”,后人夸为“法帖之祖”。这个“法帖之祖”的名称,始见南宋能诗的词人周密《志雅堂杂钞》,是指南唐后主李煜“以所藏古今法书入之石”的《升元帖》。这部帖早已失传,真实性受到怀疑。如果南唐有《升元帖》,北宋黄伯思说唐朝有石刻本《十七帖》,则更早。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