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3-01·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53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费丽尔(Kathleen Mary Ferrier),著名的英国女低音(也有人认为是女中音),出生于1912年4月22日。今年百年纪念,Decca唱片公司在她原有10张一套的纪念集基础上补充了内容,变成满满14张纪念套。这次补充,除了多搜罗了些散曲,还增添了她唱的布里顿《春天交响曲》、与克莱姆佩雷合作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与《亡儿之歌》,也收进了《大地之歌》。
我们就是通过这个布鲁诺·瓦尔特1952年5月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著名录音,才牢记了她的名字,并记住了与她合作的奥地利著名男中音帕扎克(Julius Patzak,1898~1974)。费丽尔是1951年发现患乳腺癌的,当时,癌症的治愈率远不像今天这样。但为了保住音色,她竟拒绝了包括摘除卵巢在内的一切根治性建议,在她心中,艺术真是高于生命。这个《大地之歌》之珍贵,对当时已76岁的布鲁诺·瓦尔特而言,可谓“抢救性录音”;对她而言,则是以最后之生命,来完成马勒的告别。融入自己的命运与心境,她以强大的内心力量唱出对友情、爱情的缠绵悱恻的依恋,据说唱最后乐章“告别”时,曾几度哽咽着唱不下去。倾尽内心情感,献给她所爱的一切,在维也纳爱乐乐团一流演奏家们细腻的伴奏下,这绝唱才每每让你心碎不已。由此,这最后的马勒录音,确实是她最感人的演唱。除这个《大地之歌》,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还同时录下了她唱的《三首吕克特歌曲》,尤其《我消失在尘世》与《午夜》,真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如果对比她的同胞、女中音贝克(Janet Baker)的演唱,很明显,《我消失在尘世》,贝克用柔美的声音唱出对梦境的一种向往;而她,则已是一种坚定面向死亡的态度,最后是向着那个世界飞翔的感觉。不是音域不同的对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演绎。《午夜》,贝克表达的是对上帝虔诚的不断升华;而她,先是对自己命运的控诉,最后结尾,“在午夜,我尽了力,但不知何去何从;在午夜,在午夜,我把我的力交到你手中,上帝,你掌握着生死”。真像是高举着自己的心,把它奉献给上帝,那种激越,真不相信这已是一个被病魔扼紧的灵魂,她以一腔热血,唱成了一首无比庄严的颂歌。
费丽尔端庄、典雅、美丽,看她清秀的外表,很难想象她能有这样气势强烈的声音,而正是这种强度构成了她特殊的低音魅力,有磁性深厚的优质女低音多难求啊。她最后是将自己残尽的生命都换成了这样燃烧着的演唱——1953年,她生命之终,强忍着病痛折磨,还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唱了最后两场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中的奥菲欧。她与音乐的告别是这样的壮烈:演出的第二场,因癌症到处扩散,病入膏肓,唱到一半,竟股骨断裂!她是强忍着剧痛,直至唱完全剧才被送进医院,最后病逝于10月8日,年仅41岁。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