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8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程世铭)
“此时,全美国有1.12亿辆汽车在路上行驶。福特公司预计,明年美国人会买1100万辆新车,底特律的专家预测,到1985年,美国人会买1780万辆新车。”这是《大西洋月刊》1972年10月的一篇文章,它提出来的问题是,这种消费增长的趋势能持续多长时间。这篇30多年前的报道说,城市中75%的噪音污染和80%的空气污染都来自汽车,而石油工业的产能根本不能供应越来越多的汽车,要应对如此多的汽车,美国必须从中东进口大量的石油。作者提出问题——为什么政府和产业巨头不限制汽车消费的增长?他的回答是,任何限制增长都违背我们坚信发展的理念。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说他相信如今的美国人,在放弃汽车之前愿意放弃其他的一切。
如果在衰退期呢?也许最先放弃的就是汽车,因为它并不是人们的刚性需求。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消耗掉的汽油比过去100年间的总量还要多。当时,汽车工业在美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所有就业岗位的1/5,美国的繁荣就建立在汽车之上。但《大西洋月刊》认为,汽车工业应该开始考虑资源控制与个体便利之间的平衡,生产更小动力的汽车,每加仑汽油能够行驶的公里数应该提高两倍。文章呼吁结束“恋车癖”,这将挽救公共空间,鼓励更好地使用土地,防止郊区化蔓延。更小的汽车,更少的汽车总量,将让城市生活更健康。文章提醒,这不是在增长与停滞之间做选择,而是短期的繁荣与长期的灾难之间做选择。我们对资源的索取越少,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更高。这个文章鲜明地提出了后来被不断重复宣扬的口号——“更少就是更多。”
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那就是证明理性的判断并不能主导消费。每个人对汽车、对更大汽车的狂热喜好必须得到释放,然后再论其他。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自私定律”——先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