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8-02-28·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9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谢九)
( John
“现在的钱是最值钱的,未来的钱永远不值钱。”42岁的John已经是第二次闯荡京城,伴随着IT行业的沉浮,他的个人财富也逐渐累积起来,却始终喜欢超前的消费方式。去年底,他刚刚添置了一辆奥迪A6,“当时能付全款也要贷款,手中有现金流是最重要的”。即使在股市中的投资大幅度缩水,John也坚信“一定会好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初,John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一家国有机械厂,“当时工资一个月一两百,开始也没觉得低,还盼着能分房子”。几年后,他开始自己的奋斗:跳槽到外企、升职到销售经理、辞职自费出国留学、归国从事IT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断追求属于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本世纪初,John成为上海一家IT公司在北京的首席代表,结果赶上IT泡沫崩溃,一年半后公司倒闭,他只好转投其他公司。2005年,他再次回到北京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几年来公司的业务量、人员连续翻番,John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如今,John的衣着品牌与当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买西装基本要排名前五的品牌”。而他更主要的消费却投资在教育,1998年自费出国几乎花光了他在外企的全部储蓄,现在他在工作之余还报名学习“色彩搭配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课程。去年在朋友指导下,他开始投资股票,遭遇今年的金融危机后,已经被“腰斩再腰斩”。不过他却非常乐观,“我们公司主营网络游戏广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而且迟早会好起来的,中国没准会建立下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呢,上一次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这次轮到我们中国啦”。■(陈超)
)
中国的中产阶级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经脱离了为基本生计而努力的阶段,有一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的工作,拥有房子、汽车、股票、基金等一些动产和不动产。和大多数处在底层的人群比,中产阶级可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但远远没达到可以随意满足消费欲望的阶段,他们以财务自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意识到仅仅依靠常规的工资收入很难实现理想,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有了投资理财的意识并付诸实践。但是他们现在恐慌地发现,自己不仅离财务自由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且正在一步步从中产阶级的位置滑向底层的人群。
恐慌始于股市的暴跌,从6100点到1700点,超过70%的股票和基金资产已经灰飞烟灭。随后是楼市下滑,尤其是一些在过去两年内以高价买房的人开始意识到,房价如果持续下跌,银行的房贷将会超过房屋的市价,自己有可能沦为负资产。而最新的恐惧来自经济形势恶化,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公司的减薪甚至裁员,更让一些人开始为未来生计担忧。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话说,这是一个M型社会,处在两端的极贫和极富人群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中间层开始往下沉沦,变成一个M型。
改革开放30年缔造了无数成就,其中尤以两个事件引人瞩目:一是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从1978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人下降到148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二是中产阶级的兴起,而这一轮中产阶级的财富缩水,享受了改革开放成果的这一部分人又被迫将获得的成果交回去,其实是对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吞噬。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3698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