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80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刘涛)
(
颜真卿33岁书写的《王琳墓志》
)
颜真卿的楷书,人称“颜字”、“颜体”。以书家姓氏冠名其书法,这是古代大书家享受的徽号。尽管每个时代都有一批进入书法史的大书家,却只有极少数书家能够获得这样的徽号。颜真卿之前,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之后有柳公权,苏、黄、米3家,还有赵孟。他们的字迹作为字帖进入寻常百姓家,被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引为楷范,家喻户晓,才能获得这样的徽号。颜真卿楷书的普及程度,犹有其他书家所不及的地方:他书写的《干禄字书》是唐朝科举士子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字帖;宋代人又将他的楷书做成横细竖粗的印刷体。当然,欧体、柳体也曾做过印刷体,但是他们缺乏颜真卿的昭昭事功、浩然气节,还有惨遭杀害的悲壮。
颜氏诗礼传家,也是擅长文字学的书法世家。颜真卿生于长安,祖籍琅琊,此地也是王羲之祖籍,但王氏迁居琅琊在东汉时期,而颜氏在先秦时期就定居于此。《颜氏家庙碑》追述祖先,提到“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颜回是孔门最贤的一位,孔子夸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真卿六世祖颜协善草隶,南朝的梁代,荆楚一带的碑碣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五世祖颜之推通字学,工书法,其《颜氏家训》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家训著作。从曾祖颜师古注释《汉书》而为史家称道。伯父颜元孙编订《干禄字书》,分别正体、通行体、俗体3种写法,盛行于唐朝。颜真卿祖父颜昭甫、伯父颜元孙、二兄允南皆工书法。所以颜真卿在《草篆帖》里自豪地说:“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颜真卿承继家学,《新唐书·颜真卿传》说他“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但他也能篆隶,《郭虚己墓志》志盖上的篆书、《东方朔画赞碑》的隶书碑额,乃其手笔。唐朝时,颜氏数代通婚的陈郡殷氏也是书法世家,高宗、武后两朝,殷令名、殷仲容擅长大字题榜,为天下所宗。颜真卿写的楷书碑刻字形比一般唐碑上的字大一些,而且能写摩崖大字,估计他兼得殷家榜书之法。
不得不承认,书家贵重“颜字”,自有颜真卿人格魅力、人格力量的感召。颜真卿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年代,一生饱经忧患。幼年丧父,母亲殷氏“躬加训导”,“伯父颜允南亲自教诲”。颜真卿在《颜氏家庙碑》中自述的官履是“举进士,历校书,举醴泉尉”,转“长安尉,三院御史,四为大夫,六为尚书,再为采访节度,充礼仪使,光禄大夫、鲁郡公”。其中,县尉、御史、尚书属于本官,采访节度使和礼仪使属于中央外派的差遣官,大夫之类是显示品级身份的散官,鲁郡公为爵位封号。其实,颜真卿省略了自39岁调入中央任监察御史以后多次被贬外放的经历。最早一次在玄宗朝,杨贵妃兄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他在平原太守任上首举义旗,奋力抗击“安史之乱”,又被朝廷调回重用。但他不改耿介正直的脾气,弄权的宰相元载、杨炎、卢杞“忌之”,专权的宦官李辅国“恶之”。肃宗、代宗两朝,他3次在(宪部、刑部)尚书职位上被逐出中央,2次夺其实权,改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师,所谓“外示优崇,实去其权”。一般官僚得了一次教训,就会知趣卖乖、三缄其口,颜真卿却始终恪守人臣“忠义”之道,知无不言、不党不阿。77岁那一年,军阀李希烈叛乱,卢杞派颜真卿前往汝州(河南临汝)劝降,欲置之死地。此前颜真卿对卢杞表示,“今已羸老”,不愿出京充当“方面之任”,但他依然奉诏前往,终遭杀害。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8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