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30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吴扬
马群和珊瑚海
2005年6月25日,在英国伦敦南岸中心举行的“融化音乐节”(Meltdown Festival)上,近万名乐迷聚集在皇家音乐节大厅(Royal Festival Hall)等待着他们心中的偶像。那位20世纪70年代横空出世,被誉为“朋克摇滚桂冠诗人”(Punk's Poet Laureate)和“朋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凭借自己诗歌般的语言、旋风般的旋律和直击人心的情感,撼动了摇滚史的伟大女性——帕蒂·史密斯。
这一天,史密斯将在这里首次完整演唱首张专辑《马群》(Horses)中的全部曲目,作为专辑发行30周年的纪念。随着帕蒂·史密斯出场,现场瞬间沸腾起来,不乏发鬓斑白的乐迷吹起口哨,呼喊起偶像的名字,一片地动山摇。
史密斯披散着银发,身穿男士黑色西装外套、黑色牛仔裤和长筒靴,外套里面则是搭配着黑色紧身领带的白色衬衫——这一身行头和30年前发行的那张平地一声雷的《马群》的标志性封面一模一样,只不过这次她将搭在肩头的黑色西装穿在了身上。
在尺码过大的西装里,史密斯看起来小而脆弱,已经变得灰白的头发提示着岁月的痕迹,这似乎很难让人把她和那个总是在舞台上挥舞着拳头、怒吼着“我如此年轻,我真他妈年轻”(I'm so young,I'm so goddamn young)、一次次引领台下听众喊出“人民拥有力量!”(People have power!)的朋克旗手联系起来。
但是随着史密斯再一次念出摇滚史上那句最为著名的“耶稣为了别人的罪恶而死,不是我的”,一切记忆开始鲜活。歇斯底里的嘶吼声中,她尖锐又厚重的声音像锋利的刀刃,刺穿听众的胸膛,直抵内心深处。在这穿透时间之墙的声音里,人们感受到澎湃连绵的激情和战斗力,一种纯粹的、让人激奋向上的力量。这依旧是那个将爱、温柔、激情、愤怒注入歌曲,对摇滚乐的救赎力量充满热情信念的帕蒂·史密斯。
演唱会的最后,史密斯和血腥情人节乐队(My Bloody Valentine)的主唱凯文·希尔兹(Kevin Shields)一起登台,说道:“下面这首诗送给我的已故好友,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这是他去世前在最后一次航行中看到南十字星的故事。”说完她站在麦克风前,微微闭上眼,用一种低沉安静、略带沙哑但无比有力的语调,读起她专门为梅普尔索普创作的长篇挽诗《珊瑚海》(The Coral Sea):
一个男孩
完美无瑕的脸庞
有点野性,在阳光下微笑
他举起手,仿佛无忧无虑地敬礼
眼睛的阴影中包含着神的线索:
很快,它们将聚集力量,抛弃幻想
它们将映射启蒙和痛苦
它们将揭示爱的进程
它们将在一个小时内
独自流出眼泪
在史密斯身后的荧幕上,在温柔的海浪、疾行的云雾和延时的海景中,梅普尔索普仿佛隐形的航手,缓缓地死亡被化作延展流动的航海隐喻;在接近死亡的过程中不断回响着史密斯深情的呼唤。
时空倏然回溯到1967年,史密斯和梅普尔索普相遇的夏天。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