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警报未除

作者:邢海洋

2018-02-28·阅读时长3分钟

4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5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春节过去多日,市场上,蔬菜的价格仍旧停留在节日的价签上。1月CPI出乎意料,达到4.5%,食品价格同比涨10.5%,蔬菜价格涨幅更高达23.0%。到了2月,两三元一个的西红柿,一两元一根的黄瓜,显示出虽没有了节日的加价因素,消费者还在为其他因素多付费。好在几十年不遇的寒冬适时给出了解释,帮消费者平息了物价焦虑。可若把目光投向玉米和稻米等和冬日无缘的农作物,就会预感到物价的逻辑并不是这样的单线条。

截至2月10日当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已经上涨了两个半月,九周上涨,只一周调整,涨势可谓凌厉。价格则从2160元/吨涨至2380元/吨,又恢复到入冬前的高价位。多年来难得的风调雨顺,成就了去年的粮食大丰收,全国粮食总产超过5.7亿吨,增幅4.5%。粮食供给天平发生实质性变化,粮价于是开始调整。始自去年9月,玉米、小麦和稻米经历了为期两个月的熊市,其中尤以小麦跌势最狠,跌幅近14%。可在12月后,一轮反弹却令玉米和稻米涨了10%以上,不仅失地尽收,稻米甚至创出了晚稻收获后的新高。一次多年少有的粮食供求翻转,却只改变了三大主粮两个月的走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玉米和稻米价格恢复之快之彻底,其中隐含了物价易涨难降的深层次逻辑。我国粮食供求,历来有“紧平衡”之说,而“紧平衡”的“紧”处不是来自需求,而是供给。正因为此,2010年我国进口的粮食总量达9500万吨,占到了总需求的17%,其中157万吨玉米进口量是2009年的近20倍。有了这个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1年我国玉米同比增产8.2%,达到1.92亿吨后,国内玉米库存仍不充裕,而国际玉米库存为近40年最低。并且,全球粮食供求也是“紧平衡”,近25年来,全球谷物年均增长1.16%,人口年均增长1.46%,谷物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人口增长速度。这个大背景下,我国任何一次粮食丰收,都难以构成供求关系的实质性改善。甚至2008年当年增长率达到5.4%后,2009年我们的谷物进口出现了由净出口到净进口的戏剧性转折。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寻找狄更斯

七部名著连成的伦敦地图

13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