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09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在伦敦街头,不时可遇到貌似狄更斯笔下匹克威克先生的老人 )
看到《匹克威克外传》被列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书”,我确实有点羡慕当今的学生:为什么当年不把这么有趣的书列入我们上学时的课外读物,以至于我很长时间一想起狄更斯就条件反射出“孤雏”、“血泪”等词乃至含意更加晦涩的“块肉”。我还记得当年劳陇翻译的杰罗姆·K.杰罗姆的《三怪客泛舟记》(Three Men in a Boat)如何让我疯狂笑了一下午不能自拔,当时曾遗憾也许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么有趣的书,如今才知道:匹克威克俱乐部的先生们其实是杰罗姆笔下那三位文学漂流客的先驱。
匹克威克俱乐部初次探险的起点就在七晷区日晷西边所谓“一掷之遥”的查灵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往南的广场上。出发之前,有必要把这部书的原文全名抄写一遍:“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containing a Faithful Record of the Perambulations,Perils,Travels,Adventures and Sport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Members,edit by Boz.”没什么特别的含意,权当是辟邪。19世纪初的小说有一个风气,单写主人公的人名会被视为文艺小说,而这种小说像我上学时的武侠小说一样,需要包上书皮才能阅读,于是一些严肃小说便加上“纪实”、“正史”、“遗稿”等严肃词以壮声色。标题中“忠实的”(Faithful)之后那一串是什么都无所谓,重要的只有末尾的“Boz”。狄更斯当年以笔名这种形式混进了匹克威克俱乐部去快活,实在是高。
从七晷区的日晷出发,其实也未必要走查灵十字路,从旅馆所在的蒙茂斯街南向的那一道一直向南,自然变作圣马丁街(St Martin's Street)的街名后继续向南,逐渐会与查灵十字路会合,不久就到达一片喧嚣的查灵十字环岛。当然,如果你想到以书店云集著称的查灵十字路上给自己备些旅游读物另说。临近环岛,绝对不会错过视线的是左右那两栋敦实的建筑,右手边是大名鼎鼎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左手边是鼎鼎大名的“田野上的圣马丁”教堂(St. Martin's in the Fields Church)。直到19世纪,这片如今看似交通枢纽的地区还是一个村庄,故而教堂会有一个“田野”这样看似诗意的名称。匹克威克俱乐部会员们约好的集合地点是金十字饭店(Golden Cross Hotel)。这座始建于1643年的小旅馆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一直是各路“长途马车”的集结点,前往多佛(Dover)、布赖顿(Brighton)、巴斯(Bath)、布里斯托(Bristol)、剑桥(Cambridge)以及约克(York)的马车都从这里出发。当年大卫·科波菲尔曾在这家旅馆暂住。只是经过历史上若干次改建,这座旅馆如今已不复存在。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