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2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459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狄更斯父亲当年被关押的马夏尔西债务监狱如今只剩下一段残墙和庭院
)
即便是善起名字如狄更斯,他也不曾想出“雾都孤儿”这样一个将故事发生地点、主人公与故事情调糅合在一起招牌式名称。小说的原名是《奥立佛·退斯特,或一个教区孩童的成长》(Oliver Twist,or,The Parish Boy's Progress),曾以“奥列佛尔”的译名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出现,自从1953年在一本源自苏联的缩写本封面上被改译成“雾都孤儿”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沿用下了这个声情并茂的标题。尽管后来还出现过“孤雏泪”乃至“苦海孤雏”这样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译名,也终究未能取代它的地位。
“雾都”自然应该指伦敦,虽然全书对于“泥污”的描写远多于雾气;而“孤儿”一词几乎会让人瞬时联想起奥立佛在济贫院中的那段经典场景:“奥立弗……从桌边站起来,手里拿着汤匙和粥盆,朝大师傅走去,开口时多少有一点被自己的大胆吓了一跳:‘对不起,先生,我还要一点。’大师傅是个身强体壮的胖子,他的脸刷地变白了。”对于《雾都孤儿》,我童年最初的记忆来自几段头尾都不连续的电视影像,而这些影像又集中闪回着这同一场景,于是我心目中《雾都孤儿》全部故事情节都被浓缩于此,其哀怨程度只有简·爱在罗沃德学校被罚站凳子的情节可以比拟。
成人后读了诸如《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之类的评论,其中提到狄更斯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很强的“儿童情结”:“童年生活使狄更斯在深层的精神-心理上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精神孩童’,他崇尚童真,把儿童神圣化,而且他的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的特征,他总是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他也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这还导致他用童话模式去反映现实生活。”回想起如同《简·爱》一样,这部小说在我儿时未经细读便被抛进书架深处,倒开始疑惑是自己当年“人小多作怪”了。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