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8-02-28·阅读时长1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870个字,产生29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情歌都是肤浅的吗?
姚谦今年已经55岁了,他这些年来很少再写情歌。
尽管他还会接到很多创作邀请,邀请方都希望他可以重续当年的情歌风格,但姚谦自己却陷入困惑。他跟我说,发现自己人到中年之后,感受爱情的概率降低了,对如何表达爱情的思考也减少了,再写情歌的时候,可以采用的亲身经历素材也少了。
“年轻时,如何将爱说出口是个复杂的思考过程,有着丰富的内心变化。但我中年之后再写情歌,主要的素材来自于自己平时阅读的文学和看的电影,这样写我会心虚,怕自己用的是套路的表达方式。”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爱情,不同年纪的人对爱的体会也不相同。就像姚谦所说:在所有人生经历中,爱情经历最需要共鸣和对照,特别是可以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相互诉说体验。作为中年人所写的爱情,与现在年轻听众理解的爱情并不相同,这种差别会特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姚谦曾经写的情歌,很多源于自己的经历。他觉得能被历史留下来的、成为经典的情歌,首先出于“真心”。
他常常拿自己为蔡健雅写的《纪念》这首歌举例子:“如果从此不见面,让你凭记忆想念,本来这段爱情可以记得很完美。他的样子已改变,有新伴侣的气味,那一瞬间你终于发现,那曾深爱过的人,早在告别的那天,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也许那一次见面,是生命给你机会,了解爱只是人所渴望的投射面。”
姚谦向我回忆,写这首歌时,他刚结束了一段一年多的感情,结束得很辛苦。当他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从耿耿于怀中恢复之后,又无意间遇到了对方。当时他觉得对面的她没有什么改变,甚至连气味都没有变,但却觉得她已经不是自己曾经朝思暮想的那个人了。通过这件事姚谦才发现,问题不在她,而在于自己。“爱情很多时候是自我经营的,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象中喜欢的那个人,投射在她身上,然后我开始与她,以及投射在她身上的情感与想象产生恋爱。”
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台湾流行乐坛后,姚谦在点将唱片公司担任作词人,为江淑娜、伍思凯、优客李林、江蕙、林慧萍、王菲写歌。在索尼唱片前身新力唱片公司担任华语部总经理时,他造就了李玟、庾澄庆、王力宏;在维京唱片亚洲分公司担任总经理时,又捧红了萧亚轩、江美琪、侯湘婷、林忆莲、刘若英、李心洁、黄立行、杨千嬅以及赵薇等人。在那20多年间,他创作了几百首流行音乐的歌词。从王菲的《我愿意》,到辛晓琪的《味道》、莫文蔚的《电台情歌》、张学友的《如果爱》、王力宏的《公转自转》,他写的情歌悲情、写实,他也被人称作“伯乐”,与他合作过的歌手几乎都会上榜。
那20多年,是唱片业最鼎盛的时期。而当时在中国,人们几乎谈到流行音乐就是在谈情歌。
但似乎大众化的情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一直并不高。姚谦也觉得,情歌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肤浅,是因为后来唱片行业为了获得利润而量产有煽动效果的情歌,过度地使用技术逻辑思考,导致歌词往往雷同。失去“真心”的情歌丧失了原有的创作高度。纵观每年出产的上千首流行歌曲,失恋、心痛、伤感、没有承诺、身不由己、等候、错过、疏离、去留,一些同义词被无限反复。
量产情歌的煽动效果,也曾让姚谦感到恐慌。
2000年左右,姚谦决定离开唱片业的几年前,一天中午,他去楼下麦当劳吃饭。当时在台湾,唱片公司为了推广,会在人多的地方竖起电视墙,播放MV广告。姚谦排队等待点餐的时候,无意中看了几个广告,当时受韩剧风格影响,连续三个广告的主题分别是绝症、两个男人为争夺情人打架、因情所困而导致的车祸和跳楼。“突然间,就觉得,我面对自己情感和情绪创作出的作品,很可能正在影响着别人以后的生活选择。”几天后,姚谦在自己所任职的唱片公司的策划会上告诉所有员工,以后他们公司制作的MV中,不能有癌症、跳楼、车祸等主题出现,尽管这些主题最吸引眼球,有助销售。
之后他再写情歌,也避免写出决裂般的歌词,“因为流行音乐会反过来影响爱情”。
“特别是自怜主题的情歌。自怜本身是生物学上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反射,但如果所有的情歌都是在自怜,可能也会影响年轻人对爱情产生一种片面的判断。因为爱情不是拿来对照自怜的,爱情本身很多时候是欢愉的,人们应该捕捉、享受爱情当中的美好。”
流行音乐烘托了不同时代的爱情,造就了大量情歌,但也难以避免地让情歌留于烂俗。
其实早在姚谦入行之前,就有人已经预言了这种情况。曾长期担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特别顾问的法国思想家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于1977年出版了《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Bruits. Essai sur l'économie politique de la musique),在这本书中,阿塔利预测了唱片业对音乐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他认为,爱迪生于1877年创造的留声机,彻底改变了音乐。此前上等阶级独享古典音乐的时代结束了,唱片打破了阶级。留声机发明之后顺势推广的版权和演出产业,则进一步改变了音乐产业,也改变了民众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价值不再仅仅是现场演出独一无二的乐曲,音乐可以被复制,也可以在任何地点被重复播放,即便演奏者并不在场,现场演出被音乐复制品所取代。
第一批成功发行的唱片在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出现,随着AM调幅无线电广播和45转唱片的大量问世,爵士乐成为被商业化的流行音乐,此后婴儿潮和“二战”后经济危机的结束则催生了摇滚乐成为新一代流行音乐,FM调频广播和33转唱片得以发展。“排行榜金曲”和“大师经典”的概念由此诞生,音乐开始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之一。
时至今日,尽管保存音乐的载体已经从黑胶唱片,改为录音带、CD、MP3,再到网络音乐平台,但复制产出的流行音乐依然是主导。这些改变,在阿塔利1977年写成这本书的时候都还没有发生,因此他的观点也必然带有局限性,在他眼中,相比音乐工业生产出来的歌曲,他更怀念留声机发明前的音乐。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63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