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贵酒秘境:酱香主流,和主流外的余韵

作者:王恺

2018-02-27·阅读时长7分钟

93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94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王恺)


( 贵州遵义茅台酒厂,工人们正在准备茅台酒生产所用高粱(摄于2011年4月7日) )

因为对茅台酒及其下游酿造企业的重视,这条并不清澈的河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由周恩来总理进行批示,决定对其进行保护,上游不允许开采及建设工业企业,这使得河流两岸的酒厂周边原始的未经破坏的充足的生态平衡环境,一直维持到了今天。从茅台开始,下游的习酒,河对面属于四川古蔺境内的郎酒,不远处的鸭溪窖酒、珍酒和安酒、湄窖也都和这条河流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按照茅台酒厂的传统工艺,九月重阳下沙的时候,正是美酒河涨水的时期,浑黄的河水非常有力量,这种水和当地特有的红粮,还有夏天制成的伏曲小麦曲合起来,要历经8轮次,每轮次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分层、蒸馏、取酒,至少储存5年才能勾兑成酒。这种生产十分重视当地的环境、季节变化和生态影响,确实是中国和自然关系最紧密的酒之一。

去过茅台镇的人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酒瓶的底部,这个深陷于河谷中的小镇,一年四季气候都很热,尤其是夏季,也就是因为炎热和酒厂多年周围微生物的驯化,导致了茅台酒的车间成为最主要的微生物宝库,虽然属于露天环境,可是一点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完整。

文章作者

王恺

发表文章39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58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白酒的文化密码

八大酒系:传奇与酒史

123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