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7·阅读时长1分钟
(文 / 林培)
4月21日晚22点,南京草场门高架桥完成“收官一爆”。与前两爆不同的是,此次“玩了花样”,为了“提高观赏性”,爆破时出现了三只美丽的“大脚印”,象征南京“脚踏实地向前发展”——报道中出现的这段描述有着多么美好的寓意啊!策划者希望读者联想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只不过,笔者生出的却是错乱感。
南京“大脚印”其实有点“生不逢时”——面对2.1公里长、相伴16年、比设计寿命50年提早34年“夭折”的城西干道“短命高架”,我们除了留恋、惋惜、伤感之外,实在找不到“提升观赏性”和“玩点花哨”的创新理由,找不到炸桥“大脚印”与奥运会“大脚印”两者互动愉悦的内在逻辑。
炸高架、建隧道,服从城市发展大局,绝大多数市民选择了理解和支持。但是,这毕竟不是一项前瞻性的决策,毕竟要以增加通行成本为代价。再者,瞬间爆破成功的“短命高架”,一桥一墩,都是纳税人的心血凝结,消逝的也是社会财富,其中的教训耐人反思。本来,此次炸桥改造过程,应是针对市民疑虑,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和取信于民、凝聚共识的过程,而有关方面却有所忽略。相反,以娱乐化、庆典化的心态,无厘头地渲染“大脚印”这个噱头,客观上陡增市民对创意方及城市管理者的不满。
其实,城市的主人是全体市民,而非管理者。如果发自内心地尊崇这一点,想问题、做决策时自然就会小心翼翼地揣度市民心理,慎言慎行,而不至于将“城殇”视为“城典”,置市民感情于不顾,没心没肺地“卖弄”所谓“令人耳目一新的点子”。这,也是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不恭。在此,笔者郑重建议,取被炸高架桥的碎块钢筋,建一间城西干道高架桥“纪念室”,保存城市发展记忆,方便市民追忆,为当政者鉴。否则,城市建设“翻烧饼”的故事还会重复上演,戏谑民意的“大脚印”还会卷土重来。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