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31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p "="">法国作曲家肖松(Ernest Chausson)是丹第(Vincent D'Indy,1851~1931)的师弟,他俩是弗兰克(Cesar Auguste Frank,1822~1890)最知名的学生。肖松比丹第小4岁,他1855年1月20日生于巴黎,却英年早逝,1899年6月10日,44岁时在乡间骑自行车不慎撞到墙上,死于芒特(Mantes)附近的利梅(Limay)。
从肖松留下的一张照片看,他留着大胡子,眼神忧郁。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建筑承包商家庭,先随父亲的意愿学法律,1879年才转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斯奈,再转从弗兰克。他创作的第一首作品,是一首钢琴幻想曲(1879);第一首成熟的作品,则是献给女钢琴家让娜(Jeanne Escudier)的交响诗《维维亚娜》(1882),第二年他就娶她为妻。
从1882年到他去世的1899年,他的创作生涯非常短暂,且这17年中,据说他创作每一小节音乐都会深思熟虑,所以创作量极低。其作品编号,连歌曲在内,一共才延续到第39号。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音诗》(1896),它演奏时间仅16分钟,创作灵感来自屠格涅夫一篇小说中,一位少女被梦中一把有魔力的小提琴诱惑的故事。肖松把这个勾引肉欲的故事引向悲伤,它的神秘引子引出的小提琴独奏主题是那样孤清中的忧郁、悲愁又无奈,令人想到暗夜中游动的那一线雪白的浪脊。待乐队呼应时,银白弥漫,如惨淡月色下,那风吹银色花瓣漫天飞舞的景象。独奏小提琴是通过脆弱的诉说,在引导一条布满鲜花的阳光暧昧之路,它诉说的软弱所构成的妩媚实在是太美了,美到没一个少女不愿意被勾引。最后,小提琴委延在乐队中,表现的是一种心旌摇荡、迷醉缠绵其中绝不愿苏醒的甜蜜。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