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斌
2018-02-2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5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张斌)
( 麦考琴与郎平在北京奥运会时的合影 )
关于北京奥运会,美国人如今回想起来,有很多故事线索,其中之一与当年39岁的新西兰人麦考琴有关。《体育画报》罗列出来的九条伦敦奥运会故事线中多数关联着2008年的北京,麦考琴的名字后面跟随的是“神奇的触碰”。
2008年8月9日,奥运会开幕式后的一天,麦考琴的名字开始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之中,不幸的是,与其关联的事件是一桩惨案——“美国男排主教练岳父在鼓楼遇刺身亡。”麦考琴暂别主教练位置,缺席3场比赛,陪伴妻子以及重伤的岳母,家人回国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球队之中。决赛中,美国队成功登顶,麦考琴没有加入到欢腾的人群之中,独自躲在一旁掩面而泣。美国人认为,在北京奥运会中,可以用胜利抚平伤痛的最佳实例当属麦考琴一家人,但一块奥运金牌与痛失亲人之间的平衡点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
麦考琴出生在新西兰基督城,14岁时,父亲罹患癌症亡故,如今回忆起来,很小的时候他就要开始为别人承担很多了。高大的身材让麦考琴早早就迈上了排球场,最终成为新西兰男排中的主力。1991年,凭借排球特长,麦考琴拿到了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奖学金,自此成为美国排坛中的一员。2005年,年仅36岁,麦考琴被任命为美国男排主教练,目标是北京奥运会,其前任功勋教练拜耳功成身退就任美国排协CEO。美国排协留出3年的时间来勾画奥运前景,男女排皆礼聘外籍教练,女排就是咱们的“铁榔头”郎平。与我们聘请外教略有不同,麦考琴和郎平也都可以算是美国排球体系加工出来的教练人才,已经不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发表文章3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8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体育评论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