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22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4月24日,大名鼎鼎的X大奖基金会创始人彼得·达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在西雅图宣布,自己将投身于一项风险与赢利空间都更为巨大的太空探索事业——外空间小型天体资源开发。“与整个太阳系相比,地球所拥有的资源与财富简直不值一提。”在这家名为“行星资源”(Planetary Resource)的新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达曼迪斯还介绍了自己背后的重量级团队:“太空探险”创始人埃里克·安德森,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以及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共有9000颗左右直径超过150米的小型天体,而在从火星至木星的“小行星带”上,小型天体的数目则达到百万级,其中许多富含镍、锰以及铂、铱、钯等珍贵的铂系金属,而一颗小行星上的金属矿藏含量,就可能超过地球现有已探明的同类矿藏总量。“这是一项堪比太空中的沉船探宝,未来规模能够达到百亿美元级的高风险/回报产业。”达曼迪斯对我们说。众所周知,铂系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军用高科技装备以及再生能源制造与奢侈品,而现今国际贵金属市场上,一磅铂的价格为2.3万美元,而一颗直径在1英里左右、富含此类金属的近地小行星所能提供的产量,可能高达130吨,总价值超过60亿美元。
开发小行星上的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并非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曾于1903年,在《科学评论》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利用喷气工具探索宇宙空间》的论文,首先提出“开采小行星资源”的设想。从杰克·威廉森的《反物质辐射》,到阿西莫夫的《幸运斯塔尔与海盗小行星》,星级资源开发与随之而来的物种冲突与技术革命,成了科幻作家们津津乐道的主题。1967年联合国通过的《外层空间条约》第二条规定,任何国家都不能通过探索、占据等方式对包括月亮在内的外空间天体宣示主权,但此条款并未对个人或者企业行为做出约束与说明,而20年来蓬勃发展的私人太空探索企业,则从中看到了希望。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