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18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
遂蛙黄金博物馆
)
银坑山与唐宋黄金时代
对于位于县城东北花园岭、现担任金矿国家遗址公园导游的濂竹乡当地人周唐富来说,在旅游专用道路尚未修好的密布着楠竹、马尾松、红豆杉的银坑山上跋涉,到达位于海拔580米半山腰的唐宋时代金矿硐遗址,是件很轻松的事情。“1965年,浙江物探大队的勘测人员首次发现了这个老矿硐。”周唐富回忆,“后来才逐渐发现,这里就是宋史里提到的永丰银厂。然后用碳14测定法测算矿硐上部残留坑木的年代,居然能推算到唐代。”确实,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当时的产金地就包括陕、宣、润、饶、衢、信6个州,而遂昌一带,正位于衢州境内。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攀登,我们终于来到掩映在杂草与灌木之间的矿洞大门口,洞口很窄,只能供一个人勉强出入。沿着灰尘与蛛网遍布的竹梯艰难地下行,被手电灯光惊扰的蝙蝠会不时从我们身边掠过,还要注意避开四周不时耸出的尖锐石英岩与片麻岩。很难想象在距今800~1300年前的时候,工人们能灵巧地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完成采掘与运输。根据介绍,矿硐中唐代采矿面与宋代采掘面紧密相连,1965年发现时,在这里的堆积层第三、四层,发现了唐代木制工具残片,年代大约从公元658年至892年,贯穿初唐至盛唐以及晚唐。根据今天金矿探测队的计算,矿硐残留的上下盘尚有2至3万吨矿石,含金品位可以达到16克/吨。在开采手段方面,唐代很可能还在采取原始的深掘井和自然聚水的淘金法,按照唐代樊绰在《蛮书》中的记载,即“春间先于山腹掘坑,深丈余,阔数十步,夏月水潦降时,添泥土入坑”。直到宋代,才开始借助工具敲凿矿脉。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