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药都安国考察:中药材涨价问题

作者:丘濂

2018-02-26·阅读时长12分钟

5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84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丘濂)


( 正在加工沙参的王伟家人 )

王伟的种沙参账

中药材种植,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几乎没有可能,诸多工序仍需要手工劳作来完成。安国市科技局副局长寇根来向本刊记者解释:“药材种类繁多,每种要求的种植密度和深度都不一样;田间管理中,往往要频繁除草,因为大部分药材出苗时间久、前期生长慢,被杂草遮住阳光,根本不会出土。收获时,有的需要采摘,比如新疆的红花,摘起来它的萼片和花托部分非常扎手。有的需要掘地三尺,比如山药。收获完还要简单加工,像地黄,为了防止霉烂,要马上焙烤。归根结底,药材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它要比大田作物多几倍的劳动量。并且许多药材都在小块土地上耕种,农民还会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耕种面积,也就没人愿意在农具研究上投入精力。”

在安国(古称祁州)地产的八大祁药中,沙参就是一种耗时耗力的典型代表。距安国6公里的长庄村是当地种植沙参面积最大的村庄。自从1966年,村里的老书记去北京的药用植物研究所看望在那里工作的朋友,带回5斤沙参籽后,沙参就开始在长庄村的土地上生长,并因当地的沙质壤土让其药用有效成分极高。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8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钓鱼岛的国际政治地理

10年保钓那些人与事

98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