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4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9天内,央行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再加上此前的加息,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已成不争事实。市场情绪也因之骤然变冷。尽管回收流动性商品炒作和物价上涨,一个日渐趋紧的金融环境下,减少货币供应势必影响到真实的经济成长,而实体经济的变化才是市场运行最需要关心的环境。这里要讨论的也正是货币环境之于实体经济间的“化学反应”。
大跌300点之前,市场中充斥着牛市已经启动的声音,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金融危机后我们实现了V形反弹,经济持续两位数高增长。GDP在今年第一季度甚至高达11.9%,与经济过热的2008年早期相似。尤其是,在第一轮增长的结构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政府着力调整,消除保增长中对房地产的依赖,甚至不惜牺牲一时的增速。发展到最后,各行各业“窗口指导”,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代价,乃至拉闸限电。即便如此,我国经济仍顽强走出第二波反弹,采购经理人指数逐级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0.5%和9.6%。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转变期已经到来,实体经济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顺理成章,实体经济的繁荣将为新一轮牛市提供支撑和基础。
问题是,无论是第一波还是第二波的反弹,都离不开巨量资金的推动。第一波的“4万亿”和9.6万亿元的信贷自不待言,即使是年中的第二波回暖,其中也多有去年高信贷的“余荫”,比如铁路投资,前期的勘探规划花费不多,投资的大头出现在中后期的铁路建设和机车采购期。去年以来,我国银行的贷款可谓大起大落,去年全年前高后低,第一季度高达4.5万亿元,到了第四季度还不足1万亿元;天量的信贷造就了经济的探底回升,终于在今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可去年下半年的信贷收缩,又直接导致了今年年中的经济探底。今年的信贷仍重复了去年的套路,一季度贷款额即超过3万亿元,且大部分都是在开年的几天内贷了出去,以至于2月、3月不得不收紧。不同的是,除去今年1月,其余月份信贷颇为均匀,没有去年的“运动式”的大开大合。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或许也和信贷资金的释放有关。年初的3万亿元资金,经过半年多时间在实体经济中显效。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