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终结者4:救世军》——向末日欢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10分钟

57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6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步冲)


( 《终结者4:救世军》剧照 )

“太吵闹,太冗长,太多爆炸和高达50英尺嘎嘎作响的机器人。”这是5月21日《Slate》杂志文化专栏作家丹纳·史蒂文斯在观影后的评价。虽然好莱坞每年都会应景地推出几部有关人工智能向它们的造主人类反戈一击的票房重磅炸弹,但没有一部能像《终结者》那样,敢于用简单、粗暴,直接当做自己的金字招牌:依靠执导MTV出身的导演MCG和视觉效果总监查尔斯·吉布森,还有从《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开始就习惯一脸冷峻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终结者:救世军》上映的首日票房突破1340万美元大关。

怀旧的终结者“粉丝”尽情从电影中汲取他们耳熟能详的元素:无坚不摧的机器人互相推搡,捶击;T600代表的,与当下光滑明亮的Sleek主义截然相反的80年代复古机械性美学设计;由穆恩·布拉德古德扮演,仿佛是在向莎拉·康纳致敬的硬派女动作英雄布莱尔,还有那句已经进入好莱坞电影50大经典台词的“想活命就跟我来”。相比之下,影片总体上扭曲、混乱,堪比莫比斯环的时空跳跃叙事,到人物设定上的相对苍白(约翰·康纳的领袖气质何在?)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诞生25年以来,《终结者》已经从一部散发男性激素的硬派科幻动作电影,变成一个大众文化研究者不断剖析、探索的后现代工业文明病灶。《终结者1》是里根时代核军备竞赛引发的一场不可遏制的人类毁灭想象;《终结者2:审判之日》则体现了“冷战”结束后,西方工业文明关于“历史终结,一切尽在掌握”的乐观精神。1984年,成本仅640万美元的《终结者1》,不仅把健美先生阿诺德·施瓦辛格从一个肌肉过分发达、操着奥地利口音的健美丑角变成了美国头号硬汉,还开启了数码朋克文化对好莱坞科幻电影近10年的统治时代。“表面上看,终结者是些仿佛来自50年代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它们骨骼构造外露,漠视人类情感,按照程序设定不顾一切去执行杀戮或保卫任务。”《好莱坞与科技:机器人,类人生命与世界末日》的作者西德尼佩尔·科维茨说,“但是在《机械战警》、《铁血战士》或者《致命武器》等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关于资本城市世界毁灭性预言中,它是最为出色的一个,这些全身披盔戴甲的入侵者或执法者,表现了技术文化对人类特质的全面异化。”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风寒、风热与感冒

中国体系中的甲型H1N1疑题

75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